赣榆文化3

历史

赣榆文化3

“青口镇,东滨海,南至范家口,距城十二里,烟火万家,商贾辐辏。”清朝乾隆六十年的《赣榆县志》对当时的青口古镇进行了生动的描述,那么,200多年前,还不是赣榆县城所在地的青口为什么如此繁荣,究竟达到了怎样的鼎盛与辉煌?

青口镇地处海洲湾腹地,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是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的北翼卫星城市。青口镇作为赣榆县城所在地,尽管不足百年,但在历史上,它却是苏北鲁南的重要商埠,也是海属几县的首富地区。

[赣榆县博物馆馆长 徐军:清代翰林院编修陶澍,在1825年调任江苏巡抚,治理洪泽湖水患。他有一个幕宾叫包世臣,安徽泾县人,是一位名满江淮的大学者,毕生留意于经世之学,并勤于实地考察。他在文集《安吴四种》卷27中写道:海州三属,也就是所辖的沭阳、东海和赣榆三县,集镇百数,商贩贸易,以青口镇为最大,海沭各镇所用布匹、纸张、日用货物,皆由青口转贩。]

青口镇的商业繁荣,鼎盛时期为明末、清代直至民国初期。据青口旧志记载,当时,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商号、行店近500家,按照当时的人口计算,平均每百人便有一处经营字号。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赣榆)镇三十,青口殷富。山东、山西、江南诸贾贸迁于此,海沭士民所需食货取给焉。

支撑青口商业贸易极度繁荣的主要因素是港口。“紫阳之桥始见虹,青口春潮帆若鸿”,明朝嘉靖年间赣榆诗人董志毅这样描述青口港千帆竞发的繁忙景象。赣榆旧志记载,当时赣榆沿海港口达15处之多,包括青口、荻水口、柘汪口、三洋港、范家口等。另外还有秦山岛南“英、法、青岛、烟台、宁波海船停泊处”以及青口河口外“胶州、威海海船停泊处”。这几处较大的港口,50吨左右的木机船、小火轮可自由进出,大潮时300吨级铁壳船亦可畅行。

[徐军:青口商业的兴起,依托于港口群集这个特定的地理条件,出现了“交衢杂五方之人,哄市嗅千钧之鲍”的兴盛局面。货船由秦山岛东出鹰游门,也就是秦山岛和连岛之间的出海航道,顺流扬帆,收昆山的浏河口,直通苏沪。同时,华北、东北各地的船只,都需要经过鹰游门的内洋,横过青口。]

历史上,陆地运输比河海运输成本要高出数倍,在交通闭塞的苏北鲁南地区,大批土特产品便蜂集青口,出海远销,吞吐量十分可观。

赣榆《光绪县志·续志》:道光以来,吴、越、燕、齐之海舶,麋集于青口。

据当时统计,仅土产一项,年出口生、豆油20万篓以上,约合二千万斤;豆饼18万担,咸猪(帮猪)五万头。仅“周复兴”一家店号,日进生豆油300车,约合12万斤。民国初年教科书记载:牛庄,也就是今天的辽宁营口市,出口油销及全国,而青口出口油仅次于牛庄,北有牛庄,南有青口的说法享誉一时。

原盐海运,也是青口港货物进出的大宗。明朝嘉靖年间设立的“兴庄场”,是淮北五大盐场之一,“岁办25180引”。“引”是盐的计量单位,大引400斤,小引200斤。就是说,国家每年要向兴庄场征取正税原盐四千吨。这些海盐,多数要从青口港运出。兴庄场的盐务衙门“盐课司”就设立在青口。

但是,这种建立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商业运行,却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封建朝廷对外政策带来的沿海港口的启闭无定。

明代的中国,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中外经济贸易日渐增多。但是,这种在“朝贡”形式下的贸易活动却受到明朝政府的严格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外国商人来华攫取利益的要求,于是,与中国毗邻的日本,便有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组织,到中国沿海进行掠夺和骚扰,抢劫商船,杀掠渔民。

受倭寇、海匪劫掠,青口商人自发联合,装备了一支“护航武装”,用商会公积金购置炮船两艘,招募海上练勇150人,又从青口士绅许鼎霖与南通张謇在新浦兴办的“海丰”面粉公司借来三门小炮。“商船出入迎送为常,退防海口,出巡海面”,自此,青口的商船在南北数百里海面上畅行无阻。

在“内政腐败,海防废弛”情况下,明朝政府只有采取更加保守的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各国来华的人数和船只,屡次颁布沿海商船禁止入海,渔民禁止采捕的诏令。这种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开国后的100多年。

《清嘉庆 赣榆县志》:清顺治十二年 严禁入海,违者重处;十三年 申严海禁,不容片帆入海;十八年十二月 片帆不准入海,违者以通贼叛逆重治;康熙十七年开禁 五十七年复禁。雍正三年开禁 七年复禁。乾隆五年(1740),准青口开港,运豆至浏河口。受沿海港口禁禁开开的影响,青口镇的商业规模也时兴时衰,得不到长足的稳定发展。青口地区世代流传的“港口开,青口兴;港口闭,商业衰”的民谣,就是这种旧时青口通商贸易的真实写照。[文史学者 董家利:现在来说是塔山镇倪林村,当时(清朝)出了一位进士叫倪长犀,倪长犀收了一个门徒叫张伯行,张伯行以后也考中了进士,做官一直做到总督这样一个官。在1688年,倪长犀在湖北病逝,他的门徒张伯行为了感谢师恩,就派人来到赣榆,把他的师母倪老夫人接到江宁进行供养起来。临行之前,赣榆当地一些名流、士绅、商家就是来到倪老夫人面前,请求她在张伯行面前美言,要求把青口港开放开港。张伯行后来果然专门上疏朝廷,朝廷就恩准了,允许开放,从那时开港以后,一直没有闭港,青口镇也进入了商业比较繁荣鼎盛阶段,延续了大约有200年。]青口港的全面开禁通商,促进了苏北鲁南重要商埠青口镇的全面崛起。最直接的变化就是驻地人口的急骤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事业的日渐繁荣。[文史学者 尹振岭:青口很早以前是一个渔村村庄,由附近一些小村组成。到明代以后,逐渐迁移很多人来,到清朝初年来说,青口就逐渐发达了。东南庄后边、东门外以南,那叫东 (māo)街,因为宁波船,上海一带、宁波船等南方船来的多, 子比较多,所以叫东 街。这个做生意的主要是盐业,盐、渔、海鲜。]取消海禁,青口商家纷纷到苏州、上海、宁波等地设立“客庄”,这种带有商业办事处性质的客庄,它传递的商业信息,远比货物交易重要的多。于是,许多外地客商接踵来到青口,定居经商。如经营油坊、典当、钱号和药店的山西太原客商;经营海盐、酱园及土产、南货的安徽芜湖客商以及宁波的船行,苏州的南货,镇江的烟丝,青岛的渔行等等。据资料显示,青口镇周、龙、蒋、汪、黄等几大姓大都是明代“贸迁来赣”的。到上个世纪60年代,青口镇祖藉外地“贸迁来赣”的人口竟占到了三成以上。据《赣榆县志·续志》统计,光绪年间,青口共有9600多户,5.1万多人。这说明,明清时期的青口镇,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中心商业城镇。商业贸易的繁荣让青口一大批富商大贾应运而生。这些脱胎于农耕经济的商人争相购置田产,据当时统计,购置土地千亩以上的约30户,500亩以上的约40户,商业贸易的规模经营,导致城镇区划也朝着富有商业物色的功能转变。在旧时青口镇的街路巷中,有许多是以“市”来命名的。[文史学者 尹振岭青口这个大鱼市、小鱼市、糠市巷都是以市命名,最繁荣的是二道街,二道街当时和上海南京路一样,很繁华了,一直到解放后,二道街也很繁华。]

在二道街不到500米的街道上,聚集了邮政、商会、钱庄、旅店、公馆以及几十家进行批量购销的“件子货店”。白天,这里车来轿往,商贾云集;晚上则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彻夜不绝。以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二道街”竟成为青口镇的代名词。建筑,是一座城市财力的张显,也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象表达。旧时青口宫庙馆堂一类建筑多达十七八处,规模较大、且建筑华美的有天后宫、关帝庙、镇海寺、秦山下院、选青书院以及外地客商建造的“山西会馆”、“安徽会馆”和安澜公所等。[青口居民 徐丽英 72岁:后宫路的后面有个关帝庙,关帝庙的坐落,西首有个关庙巷,南首就是后宫路,北首就是现在的电信局,东首就是现在的华中路,原来门口有两个大石狮,逢年过节有很多的群众都上这里边上香磕头。][青口居民 姚泽民 76岁:青口小学就是过去的前宫,前宫分为基本上两段,一个是前边是娘娘,妆扮很严肃,就在后边有个楼叫玉皇阁,玉皇阁摆的是玉皇大帝,现在青小的面积就是过去(前宫)的面积,没变。][史志学者 刘传贤:赣榆是南北文化的汇合交融地带,既有北方文化豪放沉雄的特点,又有南方文化的纤弱柔美的特点,这在古建筑方面和民俗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说古建筑,我们青口有这个大王庙和两座天后宫,大王庙是祭祀龙王的地方,天后宫是祭祀玛祖的地方。]青口阁台亭榭的纤美建筑,当首推潜园。潜园为晚清朝廷一品大员、江北三才子之一的许鼎霖在1904年兴建的私家园林,也是青口历史上最大的一处私家园林,民间称作许家花园。花园占地几十亩,北依青口城北城墙,南界马号街。园内水榭山亭,曲径回环。史志学者 刘传贤选青书院是当时我们赣榆县最高学术机构,它主要是为当地的秀才,还有一些私塾学生批阅试卷。1888年3月,张謇到赣榆来任选青书院山长,和当时在家丁忧(守孝)的许鼎霖认识了,他们后来一直交往很深,交往几十年,两人当时都是苏北晚清期间,苏北最著名的两个人士,为我们赣榆县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我的能力秀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