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屯堡文化的形成

历史

平坝屯堡文化的形成

贵州平坝屯堡形成的原因众多,其最初的原因应该是与军务有关。据史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派大将汤和率兵南征贵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又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目的是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但并未制服西南,而反叛之火却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置官设卫,这样,军队就留在云贵地区。为安抚民意,稳定军心,朱元璋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并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例如“徙江南巨族号称二十万人入云贵两省,是为今日云贵两省诸氏族之始祖”,②明朝屯军而在贵州西部兴起,屯军及其家属的后裔现主要居住在贵州平坝的二铺、三铺和旧州镇延及平坝、清镇、镇宁、长顺等地。例如《明史》就记载:“平坝卫,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置,属贵州都司。” ③此外,清道光年间《安平县志》卷2《地理志•建置沿革》也记载:“洪武二十三年庚寅闰四月,以卢唐三寨及金筑府地置平坝卫,……以宣德侯长子金镇袭指挥职,世守其地。于时苗夷远窜,地广人稀,诏以湖广长沙等处余丁,三户抽一,以实其地,分隶五所,列十五屯,总其权于指挥。仿唐兵之制,有事征调,无事戍守,屯田耕种,自食其力。” ④此为贵州历史文献中有关明代民间移民难得一见的资料,人数想来不少。《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又云:“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千辰.“置平坝卫指挥伸司于贵州威清卫。以金镇为指挥合事领兵守之”。⑤  其二,是平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平坝地处贵州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但峰林峡谷间都有大片的平坦盆地,加上充沛的水源,亚热带多雨温暖的气候,以及地位优势所带来的相对发达的交通。因此,这片土地相对来说应该是有利于生长和繁殖的。军队过来以后,充分利用这块土地的地理优势和相对有利的气候条件,从而定居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聚族而居世代相守,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屯堡。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一批最早的居民,对屯堡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三,实行屯田制以后,大批的屯田的官兵集中起来,保持着军队的体制,闲时务农,以耕种为主,进行垦荒、种植,自给自足;一旦发生战争,则整装开上前线,参加战斗;另外,平时还要负责周边区域的治安工作,保证地方安全。这种自成体系亦兵亦农的建制,不同于正规军队可以调动、换防,也不同于当地的土著,完全务农,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份和职务。一份份“愚忠”换来了搬不走的土地和家园。这种命运的安排,面对周边矛盾尖锐的环境,同为“远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的认同感,就把这些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河南、湖北等地的“老乡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传递着同一文化信息同一表现形态。在相对固定的生活圈互动互助,共同塑造了屯堡文化的灵魂。

  其四,明代在平坝推行屯田制,多是以一个家族或几大姓来设屯建堡。明朝皇帝非常清楚传统的宗法思想所产生的内聚合力和外在张力,能汇聚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实施“填南”方略,营造军事重地“汉多夷少”,集小力为大力,以家族为主体来建构屯堡片区,无疑是最佳选择。至今在众多屯堡村寨中,仍以大姓为主体,他们聚族而居,建祠堂、修宗庙、上祖坟、续家谱,用传承的宗法思想延续本族的光荣和发展。其结果是对屯堡文化的沉淀,加速了固化作用。

  其五,传统意义上的婚姻,是保证家族血缘得以延续的必须过程。在宗法思想支配下,过去的婚姻观很讲究“门当户对”。在这种婚姻理念支配下,他们择亲不但绝不会与周边的其他民族通婚,就是从外省入黔来的“客家”汉人,也不是择偶的对象,甚至形成“屯对屯”、“堡对堡”、“民屯对民屯”、“商屯对商屯”的婚姻圈。就是这种亲对亲、戚对戚的单向性婚姻,以世家通婚的姻亲关系,形成了一种互助互动的人际网,把固有的信仰、民俗、习尚等文化具象相互影响相互聚合而保存下来。

  其六,屯堡人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其生产方式大大优于当地的土著民族。相对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使他们之间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自为一脉,自成一体,在整体意识的驱动下,整合成一道厚厚的墙,不屑周边民族文化的渗入。加之,屯堡人是明王朝开疆拓土的功臣。对土著民族,他们是征服者、占领者,对填南汉人,他们是先驱者、开拓者。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不仅歧视当地民族,就是对经济状况好于他们而后来的商屯汉人,也不高看。常常讥笑其妇女头饰为“扫碓把”,尖尖小脚是“洋角锤”。一种正宗的观念;总使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去护卫自己、诠释自己、孤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