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历史文化

历史

儋州历史文化

儋州历史文化

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位于东经109.5 北纬19.5 陆地面积3265方公里,人口98万,市政府驻地那大镇。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均在其境内。陆海交通发达、环岛西铁路、环岛高速公路横穿市境,海运可直抵东南亚和祖国各沿海城市。

儋州市是中国海南经济第三大市,与海口、三亚成三足鼎立之势。境内有中国第四保税港区——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汉时在此设立儋耳郡。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105万(09年)。邮政编码571700。区号0898。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洋浦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24公里。占地面积31平方公里。下辖干冲、新英湾、新都三个办事处。常住人口4万多人。

悠久的历史给儋州市留下了众多古迹,且多为宋代以前的古迹,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儋州人喜爱唱歌。有一首民歌唱道:“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多似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利用山歌和调声等体裁编写《抗日状》等,产生过宣传鼓动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汇集山坡或沙滩,举行赛歌会。他们对歌调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儋州调声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而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一批批音乐工作者前来儋州采风,陶醉在婉转悠扬的乐曲声中。

儋州山清水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儋州市的森林资源居全省首位,拥有森林面积1万公顷。珍稀树种资源更是首屈一指,仅华南两院热带植物园就保存有上千个珍贵树种。儋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的东坡书院、热带植物园、蓝洋温泉,还有一批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儋州方言繁杂,有儋州话、客家话、粤语、军话、村话、临高话、黎话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现了与东部迥异的民俗风情。

儋州,古称“儋耳”。

秦朝 象郡之外徼,又为离耳国。一名儋耳。

汉朝 元封元年,得海上大洲,始设儋耳郡。领县二至来、九龙。始元五年,省儋耳并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并罢珠崖。永平十八年,儋耳降附,以潼伊为太守。

三国 吴赤乌五年,讨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闻。

齐朝 属越州。

梁朝 大同中,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即今儋州。

陈朝 崖州仍梁制。

隋朝 大业三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临振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

唐朝 乾元元年,复为儋州。

五代 南汉儋州仍唐制,废富罗县。

宋朝 儋州。熙宁六年降为昌化军。端平二年,改为南宁军。

元朝 南宁军,属琼州。

明朝 儋州,洪武元年为南宁军,仍属广西。寻废军号,复为儋州,仍领三县属广东。三年,以属琼州府,十九年以感恩改属崖州。

清朝 清初琼府管州三,县十。儋州、崖州、万州。

民国 民国均设州为县。又称儋县。

儋州古名“儋耳”。据《 汉书》云:“儋耳者,大耳种也。”《山海经?海内南经》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 即儋耳也。”《儋县志》说的干脆“其人耳长及肩。”这种说法未免有夸张之嫌。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

儋州,古称“儋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这是海南岛上最早同时出现的行政建制。

以后各朝代虽相继变更为昌化军、南宁军等,但明清仍沿用儋州。

1950年海南解放至1992年,儋县建制没有改变。

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