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文化之青墩文化一

历史

海安文化之青墩文化一

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县西北部约28公里处,是一处闻名全国考古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誉为江苏的“河姆渡”。首次发现于1973年,自1976年开始大规模发掘,属于良渚文化范畴。青墩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不仅有厚厚的贝壳层,有整齐的“干栏式”建筑,有排列有序的氏族墓葬,大量的动物遗骸,还有成团的炭化稻谷,精美的玉石器和骨角器,造型各异的陶器,刻有“原始八卦”的麋鹿角……其中折射出中华文明的诸多文明因子。据专家学者考证,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创八卦,伏羲引导先民渔猎种植……这些中国上古神话传说,都可以在青墩遗址的出土遗物上得到印证。所以,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乃是距今6000~5000年之间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在青墩遗址出土的大批陶器中,有一枚堪称“国宝”的有柄穿孔红陶斧,系按石斧实物仿制的,分柄和穿孔斧两部分。此陶斧并非实用之物,但为当时穿孔石斧的装柄方法提供了实物证据。陶斧的造型十分别致美观,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系国家一级文物。

青墩遗址发掘以后,得到了良好的保护。由于青墩地域文化特征独特,是江淮东部面积最大,文化层堆积最厚且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故南通市人民政府首先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紧接着,江苏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了2006年,又进一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令人欣喜的是,拥有20000平方米遗址面积的青墩遗址,至今仍仅正式发掘了49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四十分之一还不到,可谓发掘的还仅是冰山一角。1973年在海安县原沙岗公社青墩大队发现的青墩遗址,经过一次试掘、两次正式考古发掘,先后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1000余件。青墩遗址的发现,将海安乃至南通地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改变了中国考古界关于江淮东部地区无史前遗址的传统定论。但青墩遗址发现40多年了,却仍有许多未能解开的谜。

   我的网络营销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