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的美好风光

历史

蓟县的美好风光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处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距北京88公里,距天津115公里,距承德220公里),南距沧溟,西连太行,东放碣石,北负长城,古来为兵家所必争之地。全县总面积1593平方千米,2007年总人口96万人。 蓟县,古称渔阳,西周时属燕国,春秋时期称无终子国并建都于此,战国时称无终邑,秦代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唐朝设蓟州,隋大业末年改为渔阳,明洪武初年撤渔阳县入蓟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蓟县至今。建国后至1973年7月,属河北省辖县,曾经划归廊坊地区管辖。1958年,蓟县、三河、大厂三县合并,称蓟县;1962年,蓟、三、大分开。1973年9月划归天津市,相沿至今。

蓟县历史悠久,名流人才荟萃,古塔、寺庙、碑刻、古墓众多,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县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文物保护点268处。境内有八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和四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唐、宋、元、辽墓葬,清王爷陵和太子陵等,古遗址遍布全县。《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多有记载,《水浒传》中蓟州被描写为主要人物的活动地之一。

蓟县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黄崖关长城,翠屏湖、九山顶、梨木台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其中黄崖关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盘山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八仙山列为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县城内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和白塔寺等文物古迹。

盘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的旅游胜地。在唐代就以“东五台山”著称佛界,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民国初年盘山同泰山、西湖、故宫等并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乾隆皇帝一生32次登临盘山,“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更是乾隆皇帝登临盘山时的感叹。

蓟县还是革命老区,现有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160处。早在大革命时期,党就派人来到蓟县。1927年,建立党组织。这里是著名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发源地之一。1938年6月,宋时轮、邓华率领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平西东进到达蓟县。1938年6月马伸桥民团300余人起义,揭开了冀东西部抗日武装暴动的序幕。为扼杀抗日力量,日军在蓟县推行“三光政策”,先后制造了上仓惨案、花峪惨案等数十起惨案。

1940年盘山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名将包森指挥十三团及蓟县军民打了许多胜仗,取得了活捉日本天皇裕仁的表弟赤本、整团消灭敌人的辉煌战绩。抗战期间,蓟县军民与日寇展开大小战斗百余次,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解放战争时期,平津战役指挥所就设在蓟县孟家楼。在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下,林彪、罗荣桓等就是在这里具体指挥了举世闻名的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谈判就在县城南八里庄举行。

据不完全统计,蓟县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共牺牲战士2456名。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缅怀先烈们的光辉业绩,经中共河北省委批准,1957年在盘山南麓建成盘山烈士陵园,是天津市唯一的抗日战争烈士陵园。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被国家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经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在当年冀东抗战主战场之一的蓟县罗庄子镇金水泉山兴建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纪念林,抗日战争警世门,盘山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碑廊等。除此之外还有: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鼓楼匾额"古渔阳"三字,充分概括了蓟县的古老历史。天津蓟县在春秋时期曾建无终子国。秦代置无终县。汉高祖元年,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建都子此。隋代大业初改名渔阳。唐朝诗人杜甫《后出塞》有"渔阳蒙侠地,击鼓吹笙竽"诗句,白居易《长恨歌》有"渔阳颦鼓动地来"诗句都指此地。在唐、辽、金、元各朝,蓟县都叫渔阳。明洪武初年,渔阳名称才被蓟州代替。 "畿东锁钥"的题匾,则概括了蓟县地理位置的重要。自古以来,蓟县即为北方重镇,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西汉燕王臧荼杀辽东王韩广,东汉大将吴起杀幽州牧苗曾,东晋时后燕孟广平斩李朗,都在无终(今蓟县)这里发生。在后赵、'契丹、辽代、元、明、清直到抗日时期,这里都曾是战场。蓟县以北,古为游牧民族聚居之地,他们不断兴兵侵扰。因此,唐代、辽代、明代等历代统治者都在此设置重兵把守,并早巳筑城设防。东汉时无终即为右北平郡"四城"之一。明朝迁都北京以后,蓟县正是京城东邻,是拱卫京城的锁钥重地,因而更要在此加固城防。明陆树声《蓟州重修城楼记略》说:"蓟州为京辅要镇。……枕山带河,重关复镇,递为应援,以翼蔽镊辅。……故崇塘巨屏,特设守备,宿劲兵,丰储峙,以颛城守。"这些都说明了蓟县地理位置的重要。

蓟县城原先为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将土城包以砖石,周围九里十三步。城北有山冈阻挡,没有设门。城的东、南、西三面设门,门上建楼,城的四角建角楼。鼓楼建在城的中心。明祟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入蓟州,城被拆毁,鼓楼被焚。清朝顺治年间、康熙年间、道光年间,曾几次按明时原样重修,但或因地震、或因大火、或因年久失修,又几次毁坏。到抗日战争结束时,蓟县城上角楼全塌,城垣拆尽。城中鼓楼也破烂不堪。

现在人们看到的蓟县鼓楼,是1983年以后几年内,由蓟县人民政府几次拨款修复的。在昔日破烂的鼓楼基础上,修残补缺,包砌城台,整修楼道,油漆彩绘,使鼓楼再展新容,为天津市保留了一座历史最久的鼓楼景观,也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一处良好的游览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