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城人,每到外地总有朋友问我:"你的家乡一定面对大海吧?"我笑着回答:"不,海城无海。海城离海至少有百十里路呢!"但是,为什么没海的地方取了一个海的名字?好长时间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专门查阅了一些有关的档案资料,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这才清楚海城的名字还真有不少学问。 一种说法是“海城因是退海之地而得名”。传说几亿年之前渤海大得很,后来海水漫漫退去,露出了辽东半岛.海水是什么时候退的,没有人知道,史料中也找不到依据。近年来,从海城东部小孤山仙人洞考古发掘出大量古动物,古人类遗骨化石和打制石器,证明早在旧石器时期,海城一带就有人类居住了。这就是说,海水起码要在此前退却的,可那时人类还是在没有文字的蛮荒时代,怎么会用海来命名地域呢?
一种说法是唐王征东时命的名。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当年唐王征东,遇海受阻便派薛仁贵到东海龙王那里借条路通过,约定第二天五更天归还。唐王带着大队兵马来到了暂借的退海之地驻扎下来,快到了归还的时辰军队还没有开拔,眼看退下的海水又将复来。于是,唐王传令不准打五更,龙王以为还没到时候,便留下了这块退海之地。后来建了城池,就取名海城。还有说薛仁贵“跃马三江”堵住了海眼,唐王把这里的城池命名为“三江越虎城”.
也有说在亘古,海城地面有一妖怪“鲶鱼姥姥精”,它能呼风唤雨,闹得海水倒灌淹了大片土地。后来,来了一位武艺高超的仙人为民除害,降服了“鲶鱼姥姥精”,把它用铁锁链锁进了城内厝石山上的“八宝琉璃井”内。从此,海水退去,于是海城得名。这个神秘的“八宝琉璃井”现在还在,但其中的铁锁链已不知去向.我小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近前观看,听大人说如果惊动了“鲶鱼姥姥精”,海水就会从井里冒出来,再把海城淹没.
这些民间故事大体上都是对退海说的演绎,故事编得虽然有趣,但毕竟不能作为海城命名的依据。
比较可考的说法是海城之名源于辽代的“海州”之说。唐朝时在我国东北北部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渤海国”被后来的契丹人所建立的辽灭亡后,渤海遗民大量南迁进入辽东、辽南和现在的朝鲜境内。后来,辽将原渤海国的沃州、椒州、晴州、铜州迁到海城境内置海州、耀州、嫔州、铜州。海州即原渤海国的沃州南京南海府治所(今朝鲜的咸兴)迁到海城置海州南海军,因原地咸兴濒临大海,故人怀旧地,于是把县命名为“临溟”.因此,海城的另一古名叫“临溟”。溟者,海也。其州的治所谐其县名之义,称作“海州”。以后明清沿用此义,到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取消州治,设省县治,海州遂定名为海城县。县治称为海城,一直沿用到今天。
知道了这些,我才真正明白了海城为什么没海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