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江苏淮安(4)

历史

千年古城,江苏淮安(4)

隋朝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数百年的天下分裂和离乱,建了隋朝。开皇元年(581),改山阳郡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山阳县属江都郡。开皇十二年(592),在山阳置楚州,这是淮安第一次称为楚州。大业初(605),废楚州,山阳县仍属江都郡。
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为了向南方进军,消灭南朝的陈,统一天下,便从山阳到江都大体循邗沟西道开凿了一条运河,用以运兵运饷。因为是以山阳为起点的,故取名为山阳渎。(邗沟则以邗为起点,吴王夫差是南方人,他习惯从南向北看,故名之曰邗沟,隋代皇帝是北方人,所以称山阳渎,他是以北方人的视点来命名这条河的。)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40余所,又发动淮南民工1O余万人,将山阳渎拓宽,为大运河的演变作出了贡献。
隋末臧君相占据山阳,号称东楚州。唐武德四年(621),臧君相归附唐朝,这里仍称楚州,领山阳、安宜(今宝应)、盐城三县。当时西边还同时置有个西楚州,在盱眙⑧。武德八年(625),废西楚州,以盱眙县来属东楚州,并去掉东楚州之“东”字,径称楚州。
唐朝
唐初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个道,开元二十一年分成十五道,均以淮之北属河南道,淮之南为淮南道。楚州属淮南道,淮南道辖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很大一块地方,大都督府节度使驻扬州。
乾封二年(667),分山阳县增置淮阴县,属楚州。至此,楚州共领五县。
天宝元年(742),改楚州为淮阴郡,16年之后,即乾元元年(758)复名为楚州。
据唐代统计,天宝年间楚州有26062户,153000人;乾元年间为3357户,16262人。安史之乱,人口失去百分之八十。建中二年(781),盱眙县改属泗州,故欧阳修《新唐书》卷41只讲楚州领四县,无盱眙。
唐肃宗上元三年(762),楚州属县安宜尼姑真如,得到天帝所赐八件定国宝贝。真如原河南巩县人,先已得过五件宝物。后因战乱,流落楚州安宜。她得到八宝以后,立即送到楚州,要求按照天帝的意旨,立即转送朝廷。4月,楚州刺史崔先当即派一队人马,专程将此十三件定国宝护至京。当时肃宗死,楚王李豫即位,是为代祥瑞,改元宝应。因为有八件是在楚州所属安宜新发现的,所以即将安宜县改名为宝应县。而人们又习惯以“八宝”为宝应的代称。宝应县过去有个八宝亭,传说就是发现宝物的地方。八宝亭在县南街周总理亲戚陈家的附近,总理少年时代曾去游玩过,多少年后总理还曾提及此事。
淮安地处运河交通要道,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珍贵的篇章。宝历二年(826),白居易与刘禹锡一同应诏回洛阳,途经淮安,刺史郭行余盛情挽留,游览淮安名胜。他们宾主在开元寺歌咏枸杞井等地方,留下了一组诗篇,其中白居易的名句“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水当楼”千古流传,很有影响。明代姚广孝《淮安览古》中的“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诗句,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开元寺是唐开元年间所建,在今城内西南万柳池中。万柳池为唐代名胜,吴承恩散曲《南吕一枝花》中,首句即为“唐时万柳池”。民国初年拟于此建月湖公园,故今人往往以月湖称之。当年内有万柳亭。正德《淮安府志》云:“万柳亭在府城观风门内,桃柳无数。”万柳池八景:月映仙桥、雪封鹤井、柳堤烟雨、茆茨灯光、野寺晚钟、芦汀雁集、远浦归渔、疏林霁雪。这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应当很好地修复开发,供游人参观游览。
刘禹锡《楚州开元寺枸杞井》诗前有小序:“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翠黛叶生笼石愁,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刘禹锡诗序中既有“群贤赋诗,因以继和”,大约是郭使君先作一诗,刘、白二人随和。可惜这位东道主郭使君的诗,今却不传。白居易的和诗今在,题为《和郭使君题枸杞》,诗云:“山阳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刘同时另有诗《山阳辞郭中丞使君》,其中有两句云:“银汉雪晴褰翠幕,清淮月影落金卮。”
唐代是诗歌盛行的时代,淮安出了不少诗人,其有吉中孚、赵嘏等。吉中孚(730—788),字子猷。他生于开元盛世,少年出家为道士。天宝末年曾寓居鄱阳,与卢纶为林泉之友。后还俗攻读,至长安,日与王侯高会,一时名满京都。与司空图、钱起、李端等被并称为“大历十才子”。其诗神骨清虚,吟咏高雅。建中元年(780)进士及第,授予万年尉。召入为秘书省校书郎,继登博学鸿词,为翰林学士。兴元元年(784),由司封郎中、知制诰擢为谏议大夫。贞元四年(788)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其妻张氏,亦工诗,夫妻同时以诗名。张氏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拜新月》、《咏柳絮》各一首。
晚唐时期,淮安又出了另一位著名诗人,他的名字叫赵嘏(815—859),字承佑。20岁前后从军游历,曾北至塞上。大和初,元稹移镇浙东,往游其门,与其幕僚卢简求结识。元稹移镇武昌,乃客宣城为幕宾,与诗人杜枚友善。大和六年为乡贡进士,次年省试落第,留寓长安8年。豪迈爽达,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如亲属。作《长安秋望》诗,有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时人传诵之,杜枚击节称赏,呼之为“赵倚楼”。会昌三年回江东,寓于润州。再入长安,次年成进士,“一日名动京师,三日名满天下。”唐德宗闻名要读他的诗,左右送上,读到“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德宗不悦,因而未能及时授官重用。大中初,复来长安,仕为渭南尉。不得志,年方40卒于任上。著《渭南诗集》3卷(清末淮安段朝端搜集编辑),收诗260余首。其诗清园熟练,时有警句,不假雕饰,了无斧凿痕迹。
唐代对外政策很开放,外国人来华既方便又有许多优惠条件。淮安地处淮河边上,当时淮河向东不远就入海,因此,淮安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淮安新城北边有个新罗坊,是新罗(今韩国)侨民的聚居区。新罗人在这里从事造船业和航海业,人数很多,不会少于数千人。他们有免税十年的优惠,而且还有自治权。管理机构为勾当新罗所,负责人称押衙或总管,还有专职翻译,这些均由新罗人自己来充当。他们的经营使楚州港与苏州、明州、泉州、广州齐名。楚州新罗坊是苏北一带涟水、海州等地各中小新罗坊的中心机构,有点类似领事馆的样子。他们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更是名扬四海,日本人由唐回国特地来楚州订船,甚至连泉州、广州的客商有时还到楚州来订船或租船。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日本高僧园仁法师来大唐求法,三次经过淮安。初来时先住开元寺,后移龙兴寺,以后均在楚州新罗坊停留,由新罗人出面为他办理交涉。新罗坊在新城北辰坊,即末口遗址处。前几年,韩国朋友曾特地来寻访过。
唐末, 楚州为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据,杨后被封为吴王。进入五代时期,北方传五代,南方立有十国。杨氏割据一方,建立吴国,但仍奉唐朝的正朔。公元937年,徐知诰取代杨氏,恢复原姓李,在南京称帝,改吴国为齐国,后又改为唐,史称南唐。
五代期间, 淮安先属吴国,后属南唐。据说,南唐时山阳县曾一度称为顺化军。五代末,公元957年,北周欲统一天下,大将赵匡胤率领北周大军进攻南唐的楚州。12月辛酉至楚州西北,俘南唐大将陈义昭,陆续攻下海州、扬州,围住楚州。
这实际上是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打得非常残酷。赵匡胤在淮河以北,造百尺高楼亲自督战。因为所用齐云舰过大,不能通过北神埝,乃发楚州民众开凿老鹳河以通行。围楚州40日不破,乃“梯冲临城,凿城为窟宅,实薪而焚之,城皆摧圮”。
陆游《南唐书》记载,在 楚州城破以后,张彦卿犹列阵城内巷战,转至州衙,长兵短兵皆尽,就拿绳床(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如折叠椅一类)。进行搏战,舆兵马都监郑照业皆死之。赵鼎臣《竹隐畸士集》记载:方城中之危也,彦卿舆诸将立城上,诸将泣谏劝降,彦卿颔之,乘诸将回头,则抽剑将其子头砍下,泣谓诸将日:“此城吾之死所,劝我者如此子矣。”诸将见了,无不痛哭,莫敢言降。
城破,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周兵亦死伤甚众。《曲洧旧闻》记载。北周大军进城,因付出的伤亡代价太大,心中气愤,杀红了眼,见人就杀。据说有一妇女头已被砍掉,怀中的婴儿却仍然在吸乳。赵匡胤见之不忍,方下令禁止屠城。这条巷子里的居民因此得以幸免被杀者不少,故而取名为“因子巷”,后讹为“金子巷”。今莫知所在。
宋统一中国以后,这儿仍称楚州。当时分天下为十五路,后增至二十三路。楚州一直属于淮南东路。宋代楚州辖山阳、盐城、淮阴、宝应4县。涟水、盱眙也曾一度属于楚州。
当时楚州是漕运要道,岁漕江东米四百万斛以给京师。主持天下漕务的叫发运司,发运使地位很高,仅低于宰相和枢密使。在地方设转运使和副使,淮南转运使的办公地点就设在楚州。初设副使两员,后一员移置庐州(今合肥)。到了南宋,因为战争,淮安不再通漕,治楚州者移真州(今仪征),治庐州者移舒州(今安徽潜山)。
楚州以北山阳湾水流迅急,多有沈溺之患。太平兴国初,转运使刘蟠就曾提议开凿一条新河——沙河,用以避开淮水之险。事未成而改任别官。乔维岳继任淮南转运副使,不久迁右补阙,升任转运使。太平兴国八年(984)二月,实施前议,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60里,舟行便之。事见《宋史·河渠六》和《续资治通鉴》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