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蒙古人建立元朝,于至元十年(1273)在淮安设淮东安抚司,次年,改为淮安总管府,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使司,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下辖山阳、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淮东道肃政廉访司开始时设在淮安,至元二十九年后移治扬州。
至元十七年(1280)六月,将泗州划属淮安总管府。泗州辖有淮平县、虹、盱眙、天长、五河县5县。(泗州原领的县还有睢宁县、灵壁县,睢宁县十六年割属邳州,灵壁县十七年割灵壁入宿州。盱眙、天长、五河县是二十七年由临淮府来属。)
二十年(1283),再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路,将原有的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并人山阳县,直辖县减为四个。增辖临淮府(领虹、五河、盱眙、天长)、海宁州(即海州,领朐山、沭阳、赣榆)、安东州(不领县)。这个范围为今天苏北一半和安徽一部分地方,是历史上淮安辖境最大的时代。
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这个地方大约就是今洪泽县地,洪家疃很可能就是黄家集。当时屯军多时达20000余人。
至元二十七年(1290)正月,革除淮安路下属的临淮府,将其所属的盱眙、天长二县改隶泗州。
据《元史》记载,元代淮安共有91002户,547377人。以前的国都都设在陕西或河南,所以漕运都是由南方先到淮安,再由淮河向西北而去到达京城。元代都城在北方,如果漕运再循故道,复由河南再向北京运去,实在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费时费力。其实元初确实就是这样的。而且还开辟了广济渠,修复金代的中都汩漕河,以保证这条路线的畅通。当时的漕运路线是这样的:从杭州开始到镇江,过长江经扬州到淮安,北入黄河(即淮河),逆流北上,到达中泺,改用陆运,180里后到河南新乡,再入御河,复用水运达北京。统一全国以后,为了取直,分段来开通或疏凿由北京直接向南的通惠河(北京到通州)、通州运粮河(由通州达御河)、御河(即卫河,南接会通河)、会通河(南接济州河)、济州河(南接泗水,入黄河到 淮安),然后与南方运河相连。这一工程从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始,到至元三十年(1293)结束,全长3000多里,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从古到今,不管运河如何修浚或改变走向, 淮安一直雄距于大运河的中心点上,始终是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立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治扬州,辖扬州等十个路府,淮安也在其中。
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元政府镇压,一时不能下。十四年九月,由元朝太师、中书右丞相脱脱督军出征。十二月,以脱脱“老师费财,已逾三月,坐视寇盗,恬不为意”,削其官爵,安置于淮安路。
至元十六年(1356)十月,元镇南王退驻淮安,赵君用自泗州来进攻淮安城;乙丑,城陷,淮东廉访使褚布哈(褚不华)死之,镇南王被执,逾月不屈,与其妻皆赴水死。初,褚布哈为副使,与判官刘甲捍御淮安,刘甲守韩信城,势相犄角。褚布哈寻上章劾总兵者逗挠之罪,朝廷录其功,升廉访使。刘甲有智勇,号曰刘铁头,与贼战辄胜,褚布哈颇赖之。总兵者怒其劾己,乃将刘甲调走,以别将击贼,欲以困褚布哈,刘甲去,韩信城陷。贼因掘堑围淮安,刍饷路绝,元帅吴德诱运米万斛入河,为贼所掠。攻围日急,总兵者屯下邳,按兵不出,遣使十九辈告急,皆不应,城中饿死者仆道上,即取啖之,草木、鱼鸟、靴皮、弓筋皆尽,撤屋为薪,人多露处,坊陌生荆棘。力既尽,城陷,褚布哈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为贼所脔,次子伴格冒刃护之,亦见杀。褚布哈,隰州石楼人,守淮安五年,殆数十百战,精忠大节,人比之张巡。赠翰林学士承旨,追封卫国公,谥忠肃。
先是同佥淮南行枢密院事董抟霄建议于朝曰:“淮安为南北襟喉,江、淮要冲,其地一失,两淮皆未易保,援救淮安,诚为急务。今日之计,莫若于黄河上下濒淮海之地,及南自沭阳,北抵沂、莒、赣榆诸州县,布连珠营,每三十里设一总寨,就二十里中又设一小寨,使烽堠相望而巡逻往来,遇贼则并力野战,无事则屯种而食,然后进有援,退有守,此善战者所以常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又言:“海宁一境,不通舟楫,军粮惟可陆运;而凡濒淮海之地,人民屡经盗贼,宜加存抚,权令军人搬运。”又言:“江、淮多流移之人,并安东、海宁、沭阳、赣榆等州县俱废,其壮者已尽为兵,老幼无所依归者,宜置军民防御司,择军官才堪牧守者,使居其职,而籍其民以屯故地,练兵积谷,且耕且战,内全山东完固之邦,外捍淮海出没之寇,而后恢复可图也。”建议很好,但未被采纳,淮安终于被赵君用等攻下。
元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赵君用称永义王、彭早住称鲁淮王。未几,淮安复为元军夺回,他们便北去山东。十九年七月,赵君用在益都被刘福通部将毛贵杀死,彭早住不知所终。
至正二十二年(1362)八月,张士诚杀元淮南行省左丞汪同。遂发兵攻淮安,旋即占据淮安。这期间,其守将史文炳在淮安修筑了新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夏四月,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兵攻至淮安。闻张士诚将徐义兵在马骡港,夜,率兵在袭之,破其水寨,徐义泛海遁去。舟师进薄淮安城下,张士诚的中书右丞梅思祖等将淮安的军马府库簿籍献出出降。徐达宿兵城上,民皆安堵。后即命指挥蔡先、华云龙守其城。华后封淮安侯,为淮安卫指挥使,长期驻守淮安。这一次战争虽是改朝换代的战争,但却是和平解决的。梅思祖的侄儿梅殷,后来成为朱元璋的驸马。朱元璋预知其四子朱棣凶狠,临终遗命梅殷要确保其孙朱允汶为帝。所以后来在“靖难”中,和平解决的。梅思祖的侄儿梅殷以总兵驻守淮安,对抗永乐皇帝兵马南下。
元代修通了大运河的北段,水路可由 淮安经山东直达大都北京。文人学士多会于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戏剧家关汉卿过淮,采集了山阳窦娥的故事,创作了名剧《窦娥冤》。剧中所设场景, 淮安都有遗迹可寻。这里确有一个张庄,在城南门外,是剧中张驴儿家所在处;城内确有个窦娥巷,在北门内,是窦娥婆家住的地方。
大文学家施耐庵因元末兵乱迁居 淮安,住在都土地祠旁。他在淮安与其门人罗贯中等创作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施耐庵就老死在淮安,葬在淮安。后来他的孙子将他的墓迁到兴化施家桥去,他的子孙就在那儿定居。施氏宗祠就在施家桥东面的白驹,白驹今属大丰县,所以大丰、兴化都争着说施耐庵是他们那里人。咸丰年间,施氏子孙修家谱,还曾到 淮安城内寻访施耐庵当年住的地方,就在西门内都土地神祠旁找到了。他们还将这次寻访经过写成一篇文章,写到一块木板上,称做木榜文”,悬在施氏宗祠内。现在白驹施氏宗祠仍有“木榜文”的复制件挂在那里。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手下的将领占领淮安。不久,朱元璋又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收复淮安,并派华云龙在这里镇守,封他为淮安侯。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评话《大闹淮安府》,在淮安广为流传。
千年古城,江苏淮安(8)
上一篇:南宁的介绍
下一篇:千年古城,江苏淮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