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江苏淮安(13)

历史

千年古城,江苏淮安(13)

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复决铜瓦厢,东注大清河入海。黄河自北宋时一决滑州,再决澶州,分趋东南,合泗入淮。盖淮河下游为黄河所夺者七百七十馀年,河病而淮亦病。现在黄河北迁,江南之患息。淮安士民请求恢复淮水故道者,岁有所闻(《清史稿》一二八)。由于黄河不再流人淮河,所以淮河故则以废黄河称之。
咸丰十年(1860)二月庚戌,捻匪陷桃源,上窜清江,庚长退守淮安(《清史稿》二○)。其时漕督联英、河督庚长,宴会于清江河署,终日优觞。羽檄纷驰,急于星火,从不省识,不发一兵,不出一令。迨大股至,焚掠暴烈,联英奔淮署,畏缩无策。意欲逃匿,托言出城巡阅,由西门转向南门。山阳知县顾思尧率邑人丁晏,暨两庠诸生,留联回署,发令调兵,严守郡城,战退贼锋,幸获安全。然河下西北乡一带,被贼蹂躏,已不堪问。
八月,淮安府衙大堂火灾烧毁,随即修复。河下盐商程巨函之懋敷堂被彻底拆毁,房料被移来修复府衙大堂。经这次修复以后,府衙大堂体量较原先旧制少狭。复建以后,较旧制少狭(《同治志》二)。
十一年,为防捻军骚扰,漕督王公檄筑城外长圩。檄前宿迁令胡群容本专任筑圩之役。西以运河为濠,就堤作圩,东南以涧河为濠,亦就地作圩,北就河下地基,环筑长圩高堤。建砖关三所,上筑炮台,下通圩门,设垛墙以备了望。又于四门城楼多积米谷,以裕民食(丁晏:《淮安府城署漕督大兴王公环筑外圩记》)。于是围砦之役兴焉。一筑于运河东堤,南起下一铺,北至北角楼,是为旧城西门外长围也;一起新城东北角,转属城东,下关围也;一起旧城南,环龙光阁,属之城东,南门围也。其附关厢而筑者,则有河下围、河北围。而制作修整,防守严密,则以河下围为最。又去城东十里余有石塘围,四十里余有车桥围;北二十里有丁家围,四十里有钦工围;城东北十余里有季家桥围。布置经营,逾年而后定(《同治志》二)。
六月,撤销南河总督以及淮扬、淮海、丰北、萧南、宿南、宿北、桃南、桃北各道厅,改置淮扬徐海兵备道,兼辖河务(《清史稿》一二六)。署空,后漕督吴棠移作漕署用,淮安原有漕署则渐废,光绪末改建为江北陆军学堂。
同治十一年(1872),漕督文彬修理西城门楼,并以西城门楼为丰济仓分仓。经文彬奏准,丰济仓稻谷免纳牦税,并于郡分存,以备年,时管理丰济仓候补知县许佐廷,适奉檄修西城门楼。因请即楼为仓,移存稻二千石储之。嗣收稻拟第储入。又以淮地卑湿,易致朽蠹,乃筹为:大荒赈济,中荒平粜,丰年出陈易新,及盘晒、碾米、粜籴章程十四条(《同治志》二)。
光绪七年(1881),署漕督谭钧培重修老城东、南、北三门(《续纂山阳县志》二)。

十七年(1891),在四川夔州知府任解职的谈静山(谈荔孙祖父),回淮安定居。谈无锡人,长期在淮安坐幕。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势蒸蒸日上,在城内捐资创设”谈氏东文学馆”。延聘日籍教员二人,开学习外语及新学的风气。学员除谈氏子弟外,兼收外姓青年,周作民、陈福颐、路孝忱、林有任等均在该馆学习过。谈氏故居在韩侯祠西侧。
周作民(1884—1955)金融家,山阳人。早年留学日本,1912年在南京财政部供职,后任金城银行总经理。1948年去香港,1951年6月被邀为全国政协委员。9月任北五行联合会董事长。当时淮安同时有三大银行家,另二人为谈荔孙(1880—1933)、朱邦献(1878—1932)。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5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周周恩来同志出生于淮安内驸马巷,周恩来是我国、我党、我军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年(1904),五月乙巳,罢粤海、淮安关监督、江宁织造(《清史稿》二四)。经户部奏允,淮安关监督移交两江总督督理。
十二月丙寅,罢漕运总督,置江淮巡抚(《清史稿》二四)。以淮徐盗警,改置巡抚(《清史稿·职官》三)。次年二月庚寅,罢新置江淮巡抚,改淮扬总兵为江北提督(《清史稿》二四)。四月丙午,赏刘永庆侍郎衔,署江北提督,镇、道以下归节制(《清史稿》二四)。刘,河南人(《续纂志》五)。刘永庆奏请创办官立江北陆军学堂。学堂在淮安中长街漕督旧署,定额学生二百名,第一年授普通军事学,次年授专门,并实行野外操演、作战计划。三十三年毕业(《续纂志》七)。据《续纂志》卷八“选举”,该校有步兵科、马兵科、工兵科、辎重科等科。
明清时代是淮安繁华的鼎盛时期。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漕运,二是盐业。从明代起,漕运日渐重要,东南每年四百万石粮食和其他物资靠它运往北京。漕运衙门设于淮安,“管领天下之转输,而东南土物之作贡者,楚蜀之木、滇之铜、豫章之窑、吴越之织贝、闽粤之橘柚,亦皆由此经行”,“山阳与天津南北两大镇屹然相对,五百年来莫之有改”。漕运的兴旺,促进了淮安与外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城市繁华。明代后期,西北盐商和徽州商人纷纷来淮,从事盐业。苏北沿海盐场所产盐产量和品位在全国都属上乘,管盐机构设在河下,所产盐均要运至河下批验,由盐商转销各地。河下以北的盐河是运盐孔道(即淮河故道),两岸居民依靠搬运为活不下千余家。板闸之东,古称窑沟,盐河两岸秦楼楚馆十里相望,十分繁华。最繁华的地方是河下,盐商们在此建造园林别墅,一时“市宅竞雕画,被服穷纤绮,歌伶嬉优,靡宵沸旦”。当时,淮安与扬州、南京无异。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黄河北徙,山东境内大运河淤塞,漕运无法进行。于是海运兴起,后来又筑了津浦铁路,淮安无大运河之利了。后虽屡修,但终未解决问题,于是连漕运衙门后来也撤销了。道光中,纲盐改票,是盐业的重大改革,即盐不必再运淮安批验,即可直运各口岸销售,盐商纷纷撤走,士人外出谋生,加上太平军来淮战争一场,河下昔日繁华,尽化为乌有,淮安从此衰落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