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城盖州

历史

文化古城盖州

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 战国时期,燕国开拓辽河流栈,盖县属辽东郡。 秦统一六国后仍属辽东郡。 西汉、魏晋时期,于盖县北设文县(今大石桥市的汤池),南设平郭县(今熊岳城),统归辽东郡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前秦、后燕,属平州的平郭县。公元407年北燕建立后,盖县一度被高句丽割据,并筑建安城(今青石岭的高丽城),置建安县。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于建安城设置建安州都督府。 辽于建安城置辰州,故盖县有古辰州之称。 金代改辰州为盖州。 元代置该盖州路,治所仍设在建安城。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把熊岳、汤池二县并入建安县。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安县并入盖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代州为卫,改盖州为盖州卫。翌年改筑新城(今盖县县城)。 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盖平县,隶属奉天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盖县继称盖平县,属奉天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期间,仍属奉天省盖平县。 1945年“九·三”胜利后,成立盖平县人民政府,属辽南行政公署管辖。 1946年6月,辽南行署曾于万福庄增设万福县。 1946年冬至1947年春,盖县一度为国民党所占领。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收复盖县。 1948年十月撤销万福县并入盖县,属辽东省管辖。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盖县属辽宁省。后为营口市辖县。编辑本段文物古迹慈航寺慈航寺位于美丽的盖州市东北四公里,东城管理区虎斗马峪村境内。慈航寺坐北朝南,建于山腰,背依秀美的盖州城北第一高峰老青山,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 12 万平方米水面的虎斗马峪水库,山峰叠翠,花香草秀,山下水库水波潋滟,山影倒影,周围更兼果树葱茏,慈航寺与青山绿水交相 慈航寺辉映,构成了远近驰名的慈航寺风景旅游区。 慈航寺前身名为慈善堂,始建于清朝,确切年份无考,当时内建有观音阁三楹,东西皆有配房各两间做藏经室,檀越室为上殿,循山低下依次修有厢房,东西各三间及山门,规模大,香火终年不断,成为当时东北地区颇有名气的佛教寺院。后毁于战乱,年久失修,庙宇坍塌,至今仅存古碑一座立于原址老青山北麓。 如今慈航寺院由营口楞严寺方丈圆山老和尚率弟子明瑞、照敬于一九九七年夏,移址老青山南麓复建的,更名为慈航寺。整个寺庙占地 50 亩,建筑面积 21000 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风格,又柔合了现代建筑风格,全部采用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气势雄伟,做工精巧,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趁,使整个建筑群显示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整个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中路依次: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经堂、藏经阁、大悲阁、佛塔;东西两路有钟鼓楼、五百罗汉堂、地藏殿、药师殿、伽蓝殿、居室楼、文殊殿等;依山而建,一重高过一重,布局严谨有序,更显雄伟自然。整个寺庙的估摸列居东北地区前列。 慈航寺现驻僧人 40 多人, 常住 居士 70 多人,每年各地朝拜者及游客超过 20 万人,为辽宁省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盖州钟鼓楼营口盖州钟鼓楼位于营口市盖州市,位于盖州市中心偏南,建于明洪武五年至九年(1372一1376年),198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二楼已毁,中部为观音阁,阁后为大慈殿、宝殿左右各有配殿。 盖州钟鼓楼平面呈长方形,长37米,宽14米,由楼座与座上殿宇组成。钟鼓楼上,东西为钟鼓亭,中间为观音阁,阁后为大雄宝殿,左右各有一配殿。楼座正中为券顶门洞,是城内南北方向上的交通要道。毗连的西北角,有山门一座,东向,门两侧各有一石雕狮子,此石狮比例准确,刀法流畅,堪称石雕艺术品中的佳作。山门是上下楼的必经之路,由此拾级而上即进入钟鼓楼。楼上青砖铺地,四周围以女儿墙,并设有向外排水的水槽。 正殿又称观音阁,硬山式,前出卷棚抱厦式建筑。上覆青瓦,下为朱色圆柱挺立。正殿两侧另有配殿、僧舍、枯木堂等建筑。正殿前,钟亭、鼓亭分立两侧,另有清同治年间重修碑记两块。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