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计量重量的权衡轻重量失准,“吏因为奸”,“校计争讼,动涉数载”。淳化三年(992),朝廷命刘承规“推究本末,改造旧制,详定秤法”。刘承规(950—1013),楚州山阳人,是宋初太监,字大方。其父本北周太监,因而从小即在宋宫中为黄门小底(即小太监)。宋真宗时升北作坊副使,曾出使福州、定州、滑州、陕西等地,参与处理许多国家事务,类似唐代高力士那样,很有权力和地位。淳化三年任监内藏库、崇仪使,当时太府所藏自1钱至10斤51个铜式,没有一个准确,权衡失去统一标准。守藏吏接收送进的金帛无法准确计量,前后任交接也常为轻重争讼;社会上常利用这一点进行欺诈。景德中,刘承规推究本末,按《汉书·律历志》的做法,以矩黍为则,详定秤法,铸定铜式33,铜牌20,授于太府收藏。又置副本11套于内府、外府、四方大都,从而改变了度量衡混乱局面,使天下权衡统一,方便了计量与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他还参与过《册府元龟》等大型书籍编修工作。本名承圭,因常有病,宋真宗依道书为易名承规。死后赠节度使,谥忠肃。
熙宁五年(1072),历法严重不准,决定重修历法。当时沈括提举司天监,推荐卫朴来主持这一工作。卫朴,楚州山阳人,北宋天文数学家。平民出身,双目失明,栖身楚州北神镇一个神庙里,以卖卜为生。记忆力特强,过耳不忘。精通算法,筹算口算都极神速。在案上布筹运算很复杂的数字,运筹如飞,观者眼睛都跟不上他的手动速度。有时人挪动一筹,他会立即发觉,用手拨正。能用心算准确推知古今日月蚀。史载春秋日食36次,过去的历算家们计算,只能推出25、26次,一行也只能算出27次,而卫朴竟推出35次,唯庄公18年一次,古今科学家推算皆不当蚀,怀疑记载有误。沈括曾任沭阳知县,知其名,所以推荐他。当时朝廷给了卫朴五十千钱,便令他立即进京,主持工作。当时司天监并无天象观测记录,卫朴只好新制浑仪、景表、玉壶浮漏,于翰林天文院安置,并培训人员,重新进行观测。在取得一定的资料以后,于熙宁八年(1075)制订了《奉元历》。由于天文观测资料缺乏,此历只是对旧历气朔等方面作了一些修正,其它方面无法着手。因此沈括说,卫朴的才能未能得到发挥,但其准确度已超过了一行。卫朴还著有《奉元历经》、《七曜细行》等天文著作。历成以后,朝廷只“赐”“钱百千”而已。
元丰八年(1085),朝廷赐楚州孝子徐积绢米。徐积,宋代文学家,(1023—1103)字仲车,进士。历官楚州教授、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事母至孝,以节孝独行名世。谥节孝处士。积三岁父殁,每旦,哭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流涕。事母尽孝,朝夕冠带定省。年四十,不婚不仕。不婚者,恐异姓不能尽心于母也;不仕者,恐一日去其亲也。乡人勉之就举,遂偕母之京师。既登第,未调官而母亡,遂不复仕。监司上其行,以为郡教授。久之,致仕,归山阳。与苏轼、张耒等友善,积尝语苏轼曰:“自古皆有功,独称大禹之功,自古皆有才,独称周公之才,以其有德以将之故尔。”轼然其言。有徐节孝祠在镇淮楼东县东街,是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后期,楚州出了一位画家,名叫廉布。廉布,字宣仲,宋代楚州山阳县(今楚州区)人。生卒年不详,他入仕于北宋末,老于南宋。年纪很轻的时候考中进士,进入太学任武学博士。少年得志,成为后来僭皇帝的张邦昌女婿,因此,张氏灭后,廉布一直不得入仕,以作画名世,与陆游等游。廉布的绘画是学苏东坡的,擅长画山水,尤工枯木丛竹,奇石松柏,种种飘逸,清致不俗。另有小说集《清尊录》传世,后世小说戏剧如“三言”、“两拍”等多从中取材。廉布有一个儿子叫廉孚,也善于绘画,“颇得家法”,“亦有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