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崇祯皇帝吊死北京后,农民起义军南下,漕抚路振飞与巡按御史王燮组织军民防守。淮城有七十二坊,各集义士若干。不上册,不督练,亦不给饷。每家出一人二人以四至五,从义而起,出于自愿。小帽、箭衣、快鞋、刀杖,俱自备。每坊举一生员为社长,一生员为社副,随便操演。茶点小费,各认输值。贵久持,戒作辍。总之小则为身命,大则为国家,日则团练,夜则鱼贯巡逻,以备非常。实际上就是民兵。
四月二十八日,淮安天妃宫火药局失火,声震五六十里,烟雾障天。火药民匠死者甚众,手足或飞至城外,亦有全身飞堕者。府尊同理刑亲来救火,谕救活一命,赏三金。三日后,砖瓦中犹累累见遗尸焉。
八月,刘泽清莅任,移居新城阎世选宅,而别治藩府,大兴工役,即大河卫故治而更创之。坏诸生祠及民舍以为用。大治宫室,穷极壮丽。造一水阁,费及千金。立榷关于小坝口收船税;立团牌,起柴抽,丈海荡,行小盐,罢引目,更张变置,渔利不已。住兵关厢,恣肆扰掠。幸淮扬道张文光潜为保护,士民稍稍依赖之。及腊而府第成,备极壮丽。费金钱钜万。后清兵攻淮,刘泽清从涧河入湖经庙湾躲到海里。不久投降清人,清人恶其反覆,腰斩于市。
由明入清,战争是免不了的。淮安虽也一日数惊,惶惶不可终日,但基本是和平解决的。顺治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清兵抵淮,漕河诸臣望风归附,刘泽清遁去,官民特牛酒迎三十里犒师,三城安堵如故。就这样完成了改朝换代的任务,战争创伤不大。
清初,转运漕粮官吏,参酌明制,总理漕事者为漕运总督,分辖则有粮储道。监兑押运则有同知、通判。趱运则有沿河镇道将领等官。漕运总督驻淮安(今楚州区),掌佥选弁、修造漕船、派拨全单、况运开帮、过淮盘掣、催趱重运、查验回空、覆勘漂流、督催漕欠诸务,其直隶、山东、河南、江西、江南、浙江、湖广七省文武官吏经理漕务者皆属焉。粮道掌通省粮储,统辖有司军卫,遴委领运随帮各官,责令各府清军官会同运弁、佥选运军。兑竣,亲督到淮,不得委丞倅代押。如有军需紧要事件,须详明督抚、漕臣,方许委员代行其职务。(《清史稿·食货三》)顺治四年,增设满洲侍郎一员,与总漕同驻山阳,名为总理,其理漕部堂,驻扎新城,胥吏横暴虐民。部堂初设,权势赫濯,远过漕抚。而胥吏之恶,如出一辙。部堂书吏则有曹聘宇、朱大受、卢质斯、周君调等,漕抚书吏则有项得甫、毛爱之、祝其苏等,皆凭藉威势,苞苴流行,至有杀人于途,官吏不敢究诘。顺治十年,吏部观政进士邑人张新标,上疏极言其害。会淮民朱自文亦上言漕抚书吏奸私状,均奉旨严勘。五毒备尝,得甫、爱之,服毒死狱中,其苏君调得减死论,聘宇、大受、质斯走死道路。余皆敛迹,邑人称快。不久即撤此衙门,漕事专归漕督。
明太常寺丞杨正经流亡淮安。杨(?—1659)字怀玉,四川酉阳宣慰司人,家世为将,初官总戎。然少有别解,通音律,崇祯时官太常寺丞,得赐汉唐琴各一。京城破,杨抱琴流亡江湖间。后来淮,主陈美典家。适李子燮为淮安推官,喜琴,杨僧服见之,引为上客。为买宅,又为其子娶妇,遂家焉。年七十余卒,葬城东黄土桥陈氏祖茔邻。杨在淮制琴曲二:日西方思,思君也;日风木思,思亲也。每对客挥弦凄然泪落,闻者悲之。
靳应升、阎修龄、张养重前朝诸生缔结民间文学团体望社,嵇宗孟、张新标、胡从中、卞为鲸、黄申、陈台孙、陆求可、丘象升、象随、马骏、丘眺等先后参加(《望社姓氏考》)。望社是淮安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文学社团,最盛时仅山阳县就有三十多人,另有府属各县十余人,后来浙江亦有名士慕名参加。望社诗人作品集有《淮安诗城》、《同社唱和录》等。
顺治十六年(1659),漕运总督原来例兼凤阳巡抚事,本年停止这一兼职(《清史稿·职官三》)。十八年(1661)单设江北巡抚,另外派人担任,而漕运总督专司漕务(《同治志》卷六)。
淮安城西原管家湖,一名西湖,有许多风景名胜,如招隐庵、招隐亭等。招隐亭在运河西岸,明隆庆间沔阳陈文烛为郡守,延焦山隐士郭次甫来淮,因筑此亭为觞咏之所。亭前烟波浩渺,杨柳芙蕖,为一时胜境。后渐倾圮。顺治初,邑人张新标复加葺治,与胡从中、程涞诸人赋诗纪胜。康熙十五年(1676)夏,黄河决烟墩口,淮安城西湖泊俱淤一丈八尺深,始为平陆。今青莲庵南净土寺北,即其遗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壬子(二十日)渡淮至淮安。至清口,以运口水紧,令添建石闸于清河运口(清史稿一二七)。十一月一日自江宁回,十日,临阅高家堰(《清史稿》七)。赐诗褒美(《清史稿·河渠》一)。赐诗《阅河工堤》云:“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宫。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穷。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劳意,安澜早成功。”(《水畅河清》)
康熙二十五年(1686),僧照明修重河下到板闸之间的新路。杜琳《重筑新路碑记》:“板闸之有新路,由来旧矣。好事者谓,即古淮阴路,余未敢信。明万历年,榷使陈公讳梦琛者,实筑之,人即呼为陈新路,至今碑碣在焉。父老传,初筑时,南北建坊额二所:一曰‘柳阴官道’,一曰‘题名坦道’。其间则沿植桃柳,横以勺略。每至春深,花明柳翠,摇漾溪烟,议者囤以比武林之苏堤云。……适有僧人照明者,忽以募缘请,余不禁幸然色喜,捐资一百金,同鄂公捐资五十金,且书数语于首。一时淮之缙绅士贾,闻风乐助者,不下数人。于是,不避炎暑,广招工作,轰豗杂沓,不逾月而堤成。人之出是路者,莫不欢呼称道,啧啧不置。余以为沙平路直,虽未尝布植林木,如当年之佳胜,而坚凝文厚,颇堪经久。此照明之功,在所不没,而予实乐观成也。……”陈梦琛字瑞南,山东登州人。官生,万历间以户部员外郎任淮安关监督。时板闸新路被水冲坏,特捐赀修筑之。人即呼为陈公新路。康熙间碑碣犹存。见《淮安关志》卷五人物。
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康熙第二次南巡,(壬辰)次清河。三月(甲戌),阅高家堰,指授治河方略。(戊子),诏靳辅治河劳绩昭然,可复原官(《清史稿》卷七)。康熙阅高家堰,谓诸臣日:”此堤颇坚固,然亦不可无减水坝以防水大冲决。但靳辅欲于旧堤外更筑重堤,实属无益。”并以辅于险工修挑水坝,令水势回缓,甚善(《清史稿》卷一二六)。按靳辅长期治河,又得陈潢之助,方略正确,但得到于成龙等人的排斥,致被削职,陈潢瘐死狱中。后来康熙逐渐认清是非,车驾还京,恢复靳辅的官职。
三十八年(1699),康熙第三次南巡,正月(丙辰),召见河道总督于成龙,问曰:“尔前言减水坝不宜开,靳辅糜费钱粮,今竟何如?”成龙曰:“臣前妄言。今所办皆照靳辅而行。”上曰:“然则尔所言之非,靳辅所行之是,何以不明白陈奏,尚留待排陷耶?”因谕大学士曰:“于成龙前奏靳辅未曾种柳河堤,朕南巡时,指河干之柳问之,无辞以对。又奏靳辅放水淹民田,朕复至其地观之,断不至淹害麦田。而王骘、董讷等亦附和于成龙言之。”下部议,将于成龙革职枷责。上曰:“伊经手之工未完,应革职留任。”王骘休致,董讷革职(《清史稿》卷七)。
三月十六日,康熙驾幸淮安府城,道经山阳县儒学棂星门。圣躬拱立,逮过乃坐,邱闻衣有诗纪之。
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康熙第四次南巡。至淮安城西门,李铠随驾。上遣问此中有学问人乎?学士以阎若璩对,巡抚副都御史宋公在侧云,长于考据。随传旨召见。以御舟行速不果。其时皇四子知阎,则邀相见,见则语极欢(阎谱)。原任布政司参政刘歉吉于淮上迎銮,年八十一矣。上书“雪作须眉”四字赐之。歉吉摹勒于石,因自号“雪作老人”。后横额嵌东门小校场地藏庵屋壁(《续纂山阳县志·杂记》),今存勺湖公园碑园内。
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号潜丘,清代考据学家,一代朴学大师。本太原盐商之后,其先世明正德间以经营盐业侨寓于淮,至若璩已五代。幼多病,能基学,年15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研究经史,深有所得。海内名流过淮必主其家。年20,读《尚书》古文25篇,即疑为伪书,潜心研究30年,作《古文尚书疏证》8卷,引经据典,列128条,一一举出其作伪之据,使多少年来关于此书真伪的争论有了结论。康熙元年改归太原籍,补廪生。游京师,为顾炎武《日知录》、汪琬《五服考异》纠错若干条。尚书徐乾学叹服,聘其参与修《一统志》。阎于地理尤精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撰《四书释地》5卷。又著《潜丘扎记》6卷、《毛朱诗说》1卷、《日知录补正》等书。清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观其书,皆称善。阎卒,遗使经纪其丧。归葬淮安蛟龙沟,称“学山墩”(今施河乡境内)。他开创了清代考据学之先河,《四库全书》编者称他“考据之学,未之或先”,梁启超称他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第一功臣”。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第五次南巡,赐绍隆寺额曰“湛真寺”,赐大悲寺额曰“闻思寺”并亲书予之。同时赐湖心寺额曰“佑济寺”。另赐山阳县知县武柱国扇诗。诗刻碑,碑在三台阁壁间,(今不存)。次年又南巡,五月,次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