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56年建市,现辖一县三区(铜陵县、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74万。
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铜陵资源丰富。被誉为“八宝之地”,现已探明的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其中铜、硫、石灰石储量居华东乃至全国之首。盛产丹皮、明党参等名贵中药材及蚕桑、苎麻、生姜等农副产品。铜陵临江含湖依山,自然条件优越,风景十分优美,是世界级旅游胜地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两山一湖”的北大门,著名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头天门——大士阁就坐落在我市南部城区。
铜陵区位优越。位居长三角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交汇中心,沪蓉、京台交通大动脉在此形成“十”字交汇。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是八百里皖江第一桥。沪铜铁路已建成运行,宁安城际铁路、京福高铁暨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正在建设之中。长江流经铜陵60公里,拥有对外轮开放的一类口岸,已开通对台直航。已经通航的九华山机场距铜陵只有20多公里,皖中南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铜陵工业基础厚实。经过多年的发展,铜陵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拥有铜陵有色、三佳科技、铜峰电子、精达股份、六国化工、安纳达钛业等6家上市公司。铜加工、化工、电子等主导产业呈集聚发展态势。近年来,铜陵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正积极培育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铜陵有色和铜产业“双千亿”目标全面实现;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批复的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半导体照明产业成为全省产业链最完整、产品最齐全的产业。
铜陵区域创新能力较强。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循环经济发展被国家发改委称为“铜陵模式”,目前正由“双试点”向“双示范”转变。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一期工程,以及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中科院共建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正式签约,铜陵有色、铜化集团院士工作站组建揭牌,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正式挂牌。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成为省级高新区,铜陵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入列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全国七个市及县、区全部荣获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称号的城市之一。
铜陵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均衡教育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城区义务阶段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文化事业富有特色,公共文化基础扎实。全面推开城市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国家民政部称之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铜陵模式”,我市铜官山区成为首个“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入列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知识产权试点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安徽首个入驻商务部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上海基地)的城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铜陵正处于转型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总体部署,根据铜陵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目标不变、决心不移,着力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全力构筑世界铜都,加快建设幸福铜陵。力争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省内进位次,总体效益省内再领先,居民收入全省争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教育现代化。
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1.3亿元,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127.3亿元,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4.3亿元,增长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5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9847元,增长15%。
2013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313.9亿元,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6.8亿元,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1亿元,增长20.2%;财政收入67.4亿元,增长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9亿元,增长26.8%。
中国古铜都———铜陵
上一篇:南宁的介绍
下一篇:日中友好始祖——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