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系(?~300):字少连,西晋时著县(今济阳县)人。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雍州刺史、扬烈将军、西戎校尉等职。少时洁身自好,不阿权贵,为时人所敬重。
公元291年(惠帝元康元年),征西大将军赵王司马伦镇守关中,对氐、羌等少数民族残酷镇压,激起了氐、羌人民的反抗。当时解系任雍州刺史,他不满意司马伦的做法,主张施行安抚政策,但司马伦利用了奸佞孙秀,挑拨孙秀与解系大动干戈。后来朝廷调回了司马伦,解系又上书要求斩杀孙秀以向氐、羌人民谢罪,平息公愤,朝廷没有准许。以后司马伦与孙秀屡屡向朝廷进谗言,朝廷罢掉了解系的官职。“八王之乱”时,司马伦操纵了朝廷大权,解系及全家于300年(永康元年)被杀害。“八王之乱”平息后,司马伦和孙秀伏诛,朝廷为解系昭雪伸冤,并追赠他为光禄大夫。
艾元徵 (1624~1676):字允洽,号长人,今孙耿镇人。1646年(顺治三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出京勘验田亩,以确定田赋征收数额。因区划得宜,农村没有出现百姓转徒失业的现象。任左都御史期间,艾元徵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广圣孝,重国本,整饬官场风纪,屯田养民,缓征赋税。任刑部尚书期间,狱无分大小,必求其合于情理和法律,即使受到皇帝责备,也不心存芥蒂,而是一如既往,忠心耿耿为朝廷交力。
艾元徵还是一名学者,平生著述很多,主要有《易经会通》等。
1676年(康熙十五年),艾元徵病逝,康熙帝感其忠诚,特派山东省布政使施天裔前往拜祭。
张尔岐 (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辞海》、《辞源》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均有简介条目。
孙尔岐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晚年精研“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造诣尤深。《仪礼》即礼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前人为礼经所作的传、注、疏很多,因年湮代久,经文多有脱漏,而且传与注也有许多混淆之处,致使后人难以读懂。张尔岐经苦心研读,除将传、注分清外,还删削了疏中繁琐附会的文字,并重新进行断句,纂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刻在石碑立于太学中)《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张尔岐于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曾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张尔岐品德高尚,为时人所称颂。明末应科举考试,有人送他制艺(八股范文)作备考捷径,他不予理会。张尔岐一生寒素,耿介自持。其门人艾元徵时为康熙刑部尚书,每有重礼馈赠,必婉言谢绝,平时更无所干求。曾应与修《山东通志》,事毕不受酬礼而归。事亲至孝,因老母多病而研习医道,术成后乡领纷至求诊,必细心施治,不惮劳烦。与两弟分居,自择劣等田产;其二第残疾(盲人),甘愿代其承担赋役30余年,临终还嘱咐儿子们为叔父代承赋役。
张尔岐一生著作很多,除《仪礼郑注句读》外,其重要者尚有《易经说略》、《诗经说略》、《书经直解》、《老子说略》、《春秋三传驳义》、《蒿庵闲话》、《弟子职注》等,多由后人及弟子刻版问世。
卢永祥
卢永祥 (1867~1933):原名卢振河,字子嘉,今回河乡举人王村人,北洋皖系军阀。
卢永祥家境贫寒,只读过三年私塾。1890年出外投军,两年后即由士兵升为哨长。1895年被派往山海关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被袁世凯聘为新军军官,在天津小站练兵,与段琪瑞、王士珍等成为密友,后来一同成了皖系军阀的骨干。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卢永祥任清军第三镇第五协协统,驻防奉天。袁世凯窃居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委任卢永祥为第十师师长,后遗为淞沪护军使,并于1920年由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任命为浙江省军务督办。1924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齐燮元、孙传芳联合攻击卢永祥,卢众叛亲离,惨遭失败,被迫下台,假道日本赴奉天投奔张作霖。不久,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溃败,曹锟被困,北洋政府大权落入段祺瑞、张作霖之手。张作霖大军南下,打败齐燮元,占领苏皖,卢永祥遂任苏皖宣抚使。12月间,孙传芳反攻苏皖,驱走奉军,卢乃在风雨飘摇中辞职,隐居天津。1933年年病死,时年67岁。
卢永祥在外40余年,极少回家,但乡土观念颇重,曾出资在县内修建水坝、学校、民刑看守所及印刷[民国]《济阳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