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是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县,它虽然称不上是“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北辰,然而却是河北东北部的一颗灿星;虽然没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然而却有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虽然看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莽原,然而却有“拉不败的哈达(赤峰),填不满的八沟(平原)”的美誉。
自古以来,滔滔的老哈河水,一直在它身边静静地流过,不知道送走了多少往昔的悲凄,带来了多少今朝的欢乐。
平泉是一块平凡的土地,然而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却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史迹。
在平泉县南三十多里的黑山口大南山老獾洞,发现一批打制石器和烧骨。它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五万年左右,填补了平泉没有旧石器的空白。在平泉镇、蒙古乌苏、平房、台头山等多处发现了红山文化遗址。它与辽宁省凌源、建平两县之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同属一个时期,距今五千五百年,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平泉这块宝地,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它为我国六大考古区的“西辽河流域考古文化区”的核心部位。
在汉代平泉称平刚(据考证在平泉北的黑城一带),到隋、唐时期,看到北方民族的流变,逐渐显示北方民族的强盛。
元、明、清时期,平泉地区各族人民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建设辛勤的劳动,洒下了汗水,写下了奋斗的篇章。
清雍正年间设八沟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设平泉州;1913年改平泉州为平泉县。平泉城内有平地涌泉,名曰平泉,终年不冻,县因以为名。
远在史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与天抗争居地劳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诉说着平泉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历代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设县。隋唐之际先后定名为榆州、泽州、神山县、平泉州。唐朝一度归卢龙节度史安禄山统辖。辽金时代,是平泉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契丹人在这里盘马弯弓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从此把整整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翰大海。清代以来,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天之骄子,更是把这条连接沈阳故宫和北京紫禁城的通道,看做是神化了的皇权路,康熙大帝驻驿承德避暑山庄,常常经过八条山川到平泉巡游,故御称平泉镇为“八沟”,是历史以来重要的商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