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

历史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原置于海河南北两岸,素称“津门之屏”,战功显赫;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塘沽区东南,海河入海口两岸,地理坐标:北纬38°58′38″-39°59′26″,东经117°42′10″-117°42′55″。该区域地处天津市区东部约45公里处,紧邻塘沽区开发区,距塘沽区中心约8公里。遗址公园规划四至范围为:东至海河渔船闸引河主航道和海河入海口主航道连线,西至滨海大道西侧200米的吹泥地中小路,南至津沽路东是草地南缘,北至滨海大道与海河渔船闸引河主航道交点,总占地面积约93.8公顷。
1901年清政府签<辛亥条约>,炮台被拆毁,仅余遗址,唯有南岸“海”字中炮台,上砖下石建筑,内部三合土夯实,还保存完好,为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抗御外侮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