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地名拾趣

历史

赣榆地名拾趣

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往往承载着当地厚重的人文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质;而地名的由来与变迁,又常常能够折射出一个村落乃至一座城市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生不息的民间记忆。因而,对地名的考证和探寻便成了追溯一方水土来龙去脉的文化现象。这就形成了蕴含丰厚的地名文化。

赣榆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自秦代置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地名文化资源尤其丰富多彩。这其中,既有秦始皇“东观沧海”、 勒石纪事的秦山岛,也有以历史典故和传说命名的地方,如:土城(春秋莒子国都城古城遗址,城址土垒而得名。),接驾庄(传说因隋末罗成接唐王御驾于此而命庄名),赤金(宋高宗时,此处建一“抗金城”,金破城后,改为“赤金”);既有以动植物名称命名的地方,如:石门头 (传说隋末,此地有一大石柱,象人无头,庄以此得名石没头),演马(传说战国时齐国王在此地演过马),花埃头(传说村前埃头上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因此得名。)又有以吉祥用语命名的地方,如:凤凰岭、翔凤岭、兴后……,不胜枚举。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一文中说:“如果你崇敬这地方的文化,这地名就是一种尊称。如果你对这地方有感情,这地名就是一种深挚的爱称。”

赣榆有许多以数字为首地名,如三清阁、四草城、五里墅、六里桥、七里亭、八条路、九里七、十里淹等。它们以高度概括和形象直接的语言标示了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排序、规模等特征,是当地人把握地方自然和人文特点,使用语言概括能力的体现。

三清阁:传说汉朝时此处建有两庙,因庙中有三尊佛像而得名三清阁村。位于班庄镇政府驻地东北部,西与刘闫庄村毗邻,南与陈闫庄村接壤,东与演马场村交界。

四草城:过去此处是一片草荒地,似四座城一样,故名四草城。

五里墅:位于赣马镇政府驻地东南方,南接县城城区,西与许南庄村毗邻,东与大高巅村接壤,242省道穿村而过。约清末青口商人在此建了庄园,因离青口五里路,故名五里墅村。

六里桥:因距青口大桥有六华里而得名。

七里亭:约三百年前立村,此处有一水阁凉亭,距旧县城七里地,庄以此得名七里亭。建国初名为七里亭村,1958年改属七里亭大队,1983年复为七里亭村,2001年并入徐庄村委会。位于塔山镇驻地东南。

八条路:约六百年前韦姓立村,传说有八条进出村庄的路而命名为八条路村。位于金山镇政府驻地西部,北临八条路水库,西与厉庄镇吴林村毗邻,东与后石堰村接壤,南与厉庄镇河北尚庄村交界。

九里七:1、据赣榆县志记载,原九里乡驻地“九里七村”,西南距盐仓城(属今海头镇),9.7华里而得名。2、传说明朝洪武年间,张氏四兄弟为逃避瘟疫来到此地,遇一白发白须老人说:“此地乃风水宝地,若建村九里长、七里宽,定出一斗二升芝麻官。”于是,张氏四兄弟在此建村定居,并取名九里七村。

十里淹:因庄后河里淹子多而取名为十里淹,后以方位演变为前石堰、后石堰。

地名是一个地方最深厚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不同时期的民间文物传说,从而形成了当地的地名文化。其产生、演变与各地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它们或源远流长,或博大精深,或异彩纷呈,或奇趣雅致,让人读来情趣盎然,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