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编辑[1]
马伸桥镇位于蓟县城东18公里处,北接孙各庄乡,东临出头岭镇,西邻穿芳峪乡,南达翠屏湖,地处两市(天津市、唐山市)交界处,邦喜公路纵贯全镇,马平公路以此为起点。镇域总面积52.5平方公里,辖42个村,9420户,3.4万人,耕地2.02万亩。
马伸桥镇历史文化悠久,是蓟县历史上的八大集镇之一。为什么叫“马伸桥”呢?先说桥,是因为镇周围桥多之缘故。据《蓟州志》载,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这里还有十几座石桥。“马伸”又是何意呢?这就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系了。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逃至今马伸桥一带。李世民叫人在河上搭了许多浮桥,诱敌深入。敌兵追到,见桥对面唐军狼狈不堪,没有斗志,特别是唐太宗骑的御马更是弯腰散胯,疲惫至极。敌军统帅下令进攻。将士们挤上浮桥,结果纷纷落水。唐军反扑大胜。唐太宗为表扬御马的功劳,命工匠在御马伸腰的地方塑造了一匹御马的石像,在河两岸修建了十几座桥梁,并把当地命名为“御马伸腰救命桥”。后来,简称为“马伸桥”。
好女塔遗迹位于马伸桥境内淋河岸边凤山上。好女塔,是辽大安二年(1086),当地人为纪念一薛姓女子而修建的。从《大辽国蓟州渔阳县好女塔院特建碑铭》碑文可以看出,当时塔院规模宏大。可惜,今天只留下遗迹。
马伸桥镇风光秀丽,自古就是风水宝地。乾隆皇帝的宠臣、满清朝第一贪官和珅相中了这个地方,在镇西南原张丁庄附近,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华墓地,可是没等修完就被嘉庆赐死。和珅的亿万家财被嘉庆收入国库,真是“和珅倒,嘉庆发”呀!和珅墓现已被于桥水库淹没。
1861年,清咸丰帝病死,慈禧在北京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剥夺了八位顾命大臣的职位。史称“祺祥政变”。这次政变还有另一种说法,八位顾命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至马伸桥时,被慈禧派人劫持。慈禧遂开始了垂帘听政的历史。据说,镇上的“娘娘庙”,就是慈禧为纪念此次政变成功而建。据《蓟州志》载,慈禧掌政后,欲废光绪立新储。吏部主事吴可读极力反对,于光绪五年,在该镇三义庙中喝下毒酒,进行尸谏,并葬于此地。
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的指挥部就设在马伸桥一带,距离位于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不远。1928年6月,他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秘密挖掘了慈禧墓和乾隆墓,得到了大批的宝物,遭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通缉。后孙殿英对宋美龄等人层层贿赂,才化险为夷。东陵大盗,为后人所唾骂。
龙山,位于马伸桥镇境内,是座历史名山。清康熙《蓟州志》载:龙山,在州东25公里,上有龙山庙,每3月18日赛会。这座看似很平常的小山,却是蓟县抗日大暴动的中心。1938年,根据八路军总部“配合冀东暴动”的指示,宋时轮、邓华领导的四纵挺进冀东,于6月中旬到达蓟县北部下营一带。这极大地激发了蓟县人民的抗日热情。6月20日,马伸桥镇六、九甲民团三百余人率先起义,揭开了蓟县抗日武装大暴动的序幕。7月15日清晨,参加暴动的千余人在龙山集合,各村救国会送来的枪支弹药、粮食、物资等慰问品摆满了戏楼前的山坡。龙山成为了冀东西部地区武装暴动的指挥中心。党领导的革命,在蓟县这片热土上形成了燎原之势!
近年来,马伸桥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培植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三个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结合镇域实际,他们确立了“北部果品,南部蔬菜、渔业”的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实现农业高产高效,提高全镇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山区库区开发,畜牧业小额贴息贷款、解决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等政策,先后建成粮食、葡萄、蔬菜、水果、肉鸭等五大基地和伯王庄葡萄、好女塔蔬菜、赵各庄有机苹果等精品园区20个。预计到2011年,全镇果品专业村将达到20个,瓜菜、畜禽、水产专业村达到22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成了三正制衣、泰升织物等镇办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企业活力显著增强。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目前,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806户,私营企业达到37家。全镇个体私营经济占全镇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农家旅游异军突起。特别是上仁义农家(大峪村)依托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农家旅游,成为蓟北山区农家旅游的新亮点。
2006年,马伸桥镇被确立为市级30个中心镇之一。他们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加投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将马伸桥镇建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镇村体系布局合理,道路交通便捷完善,生活居住条件舒适,社会服务齐全的现代化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