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位于西安之东三十公里处,地当关中要冲。自周、秦直至汉、唐,临潼皆为京畿近地,是历史上十三朝的东大门。这里历史渊源深远人文厚重。远至新石器时代的老官台文化(公元前七千——八千年)、仰韶文化(公元前三千——五千年)、龙山文化(公元前两千——三千年)的历史遗存就多达二十几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更丰富多彩了。单说临潼的一座骊山,就为我们演演绎出了多少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你可能没看见过五六千年前,女娲氏族的华胥国兴于丽(即今骊山一带)的记载,但你一定听说过女娲补天和女娲抟黄土作人的传说。这些传说的背景地就是骊山。直到商朝时,还有丽戎在这里建有丽国。
骊山、丽国都是在渭河南岸。其实临潼地区还包括渭河北岸一带。战国时秦献公在渭河以北建栎(音li)阳城做秦的都城(后来迁到咸阳去了)。汉朝刘邦建国之初也是在栎阳建都,后来才迁到长安(今西安)的。以上可见临潼的历史之久远。
但以临潼为名还是从北宋宋真宗(公元1015年)开始的。从宋代开始叫临潼一直这么叫到如今,只是各时代政区设置(或县或区)和归属(如或属西安府或属关中道或属渭南区等)不一样罢了。临潼1993年划归西安市时还是县置,到1997年才撤县设区叫西安市临潼区。
考究宋代之所以以临潼称呼它,有记载说是因为“三水(西有潼水,东有戏水、零水(在今临潼城东40里,现称龙河),均北流注人渭河)环县左右,而以潼水为近,“故名临潼”。看来是以水定名,但实际上与骊山也有关系,因为潼水就是从骊山温泉发源后流入渭水的,所以临潼的简称或叫“潼”或叫“骊”。
如今的骊山,它以海拔1300米、东西25公里南北约14公里的威武之姿雄踞于临潼城南。远望犹如一匹苍黝的骏马,故以骊山名世(骊,青黑色的马)。但也有据其林壑幽美有如锦绣,所以又称为“绣岭”。但古代称呼它为“浮秭山”。但我觉得,它自然的风光再美,毕竟有很多的山是足以超越它的,而唯一没办法超越的是它的灵魂,那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明的精髓。诸如:
骊山之谷,在落凤坡和牧丹沟西有“老娲沟”,也就是郦道元说的“女娲氏谷”(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注》冷水条记载:“山北有女娲氏谷”)。女娲氏,这既是神话人物,也是远古氏族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般的记忆。有历史学家考证,古代确曾有过女娲氏时代。女娲氏,实际是一个氏族,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和很有作为的女酋长被历史上的民众口耳相传并加以神化,也把她叫做女娲,说她有用五彩石补天的治世本领和用黄土抟成人繁衍氏族的功勋,而且用异乎常人的形象来描述她,《山海经》中记录的就是她的那种人面蛇身的形象。历史再往前走,后来女娲又被这里的人称作“骊山老母”而加以崇拜,这种形象近乎慈祥而脱掉了远古的那种蛮眛之气。骊山上现如今仍有“老母殿”,清朝时就有人认为老母就是“老娲”,是历史志典记载的“兴于丽”(兴起于骊山)的女娲氏。记得我们小时候爱听神怪故事,常常会听人讲起神通广大救苦救难的骊山老母但那时不知道神起何方,到了骊山,原来才知道老母是这里的一个人物。这种种一切的文化追寻,使我们走到这里就仿佛可以闻到远古文明发端的那种气息,也会因童蒙终释而陶醉不已。
骊山之巅,有一座烽火台遗址曾经关乎一个朝代的兴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这里为博宠妃褒姒一笑不顾失信于天下而烽火戏诸侯,11年后西北少数民族犬戎大举入侵狼烟突起时、诸侯们囿于周幽王以前的戏弄,当周幽王再举烽火向四方调兵勤王时却再无诸侯响应发兵来救援了。后来终致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掠、镐京被掠夺焚毁为废墟,周文王周武王定鼎的西周历经数百年终至灭亡。
说来有意思的是,不知道为什么骊山发生的一件件小事总是跟国运联系在一起。下面的也是如此。
骊山之腰,有一座“兵谏亭”。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兵谏,在这里捉住了蒋介石,迫使他团结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次事变使得国共两党得以合力御侮,得以形成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新局面,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士气,大大推进了抗日胜利的进程。1946年胡宗南在原址修了一座亭子叫“蒙难亭”迎合圣意,后又改名为“复兴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6年改为“捉蒋亭”。1986年西安事变五十周年时又改为“兵谏亭”。名字的改易反映着历史的捭阖和人心的游移,看来历史终归不是一家说了算的。站在这里,看着“兵谏亭”三个字,你会看到历史的风云和时间的公正。
骊山之胁,有一处长生殿遗址。兵谏亭东上不远在今“晚照亭”处,那是唐代有名的长生殿遗址。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诗《长恨歌》的背景所在地。长诗以诗意的画面反映了在这里,尤其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或卿卿我我、或相依携手、或跪地誓天,演绎了一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的爱情故事。有人也许会疑问:为什么在七月七日一个皇帝和贵妃会跑到离首都长安城六十多里的山上来,那是因为山上山下都是唐代华清宫的所在,唐代的华清宫堪比长安皇宫。
骊山之麓:
骊山之西麓,即接近西安主城的方向有一座秦东陵。秦东陵不是始皇陵而是秦始皇祖先的陵墓。是1986年为韩峪乡范家村农民挖渠时所发现的又一处骊山的眩人的奇迹。这里埋葬着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宣太后(秦昭襄王之母)、唐太后(秦昭襄王之妻、秦孝文王之母)、帝太后(秦庄襄王的王后,秦始皇的母亲)。它与早期秦王的雍陵以及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一起,组成了中国最富传奇的历史土堆。
骊山之北麓偏西的山脚下,现在仍较好保存有唐代华清池的遗址(建筑为当代仿造的),华清池是唐代华清宫主体建筑的一部分。华清宫作为唐朝帝王的离宫别墅其规格是相当高的,这一皇家园林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大手笔,堪有其匹。它背倚骊山前望渭水,依山势筑宫苑有如画图,亭台馆阁壮丽逶迤视若仙境。富丽堂皇的庞大建筑群如今虽只能借遗迹蠡窥一二,但据典志记载仍可概括出它的全貌:山前洪积扇上布设着以温泉为中心的主要殿舍,这是华清宫的核心主体建筑,再以这个主体建筑向山上和山前展开建筑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楼阁亭榭,其间覆以各种芝兰芙蓉等花草、李树梨树甚至荔枝等果木、以及苍松翠柏,组成各种苑囿。
它的范围大到你不能想象的程度:南到骊山西绣岭第一峰历史上的周代烽火台处,北到城区北什字,东到东窑村,西到省游泳池。在这样广大的范围内,从山上到山下,“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豪华,不亚如长安城中的皇宫。难怪每年十月,唐玄宗都要偕同杨贵妃和文武大臣到此出游泡温泉、寻欢作乐。故而白居易说“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不过唐玄宗醉生梦死的仙游生活到达高潮之时也就是他生命的拐点。不久,“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安禄山从渔阳(现在河北的北部一带)发难,打破了他的沉迷,长安失守,仓皇西逃。“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在逃亡的途中甚至连自己宠爱的美人也被手下将士逼令赐死,皇权零落皇威扫地,历史展开了它的另一页。华清宫也随之在人们的记忆中滑落。
而更如雷贯耳的是骊山北麓比之华清宫更靠东一些的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历史博物馆。这里我想另作专章或更符合它震人心弦的大气磅礴和名动四海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