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的悬崖峭壁上。其年代上限或可至新石器时代,下限则延续至近代。1976年─1980年调查了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6处、巴彦淖尔盟的磴口县39处,乌拉特后旗2处、乌拉特中旗32处。共发现岩画万余幅。对其中保存较好且有代表性的岩画145幅进行了实地描绘。内容有人物、动物、狩猎、车骑、舞蹈画与突厥文、回鹘文、西夏文、蒙文等。这批岩画是探索古代北方游牧民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在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山脉中,东起乌拉特中旗的阿其尔山,西至磴口县的布敦毛德沟,东西横跨240公里的山地和草原的石壁上,镌刻、凿磨着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们分布面积广,题材数量多,内容丰富,在中外岩画史上是不多见的,堪称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通过普查发现,它们分布在153个区点上,共有53000余幅。
阴山岩画反映了古代狩猎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其中动物岩画和狩猎岩画居多。还有放牧岩画、人物舞蹈、车辆出行、骑士、赛马、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足印、神灵天体、拜日祭祀、植物、符号文字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神灵、图腾等。
阴山岩画纷繁若锦。不同的题材内容在磨刻地点的选择上也有规律可循。各种野生动物图像多出现在山颠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分布在山腰或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图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立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有神灵居于水流湍急之处的思想意识。
阴山岩画艺术地表现了古代北方草原、山地狩猎游牧人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艺术渊源的组成部分,它像一颗颗璀粲的明珠闪烁着不朽的光辉。阴山岩画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乌拉特后旗大坝口岩画区、磴口县格尔敖包沟岩画区和乌拉特中旗几台海力什太岩画区已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敲凿法是利用比画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属器或石器,在画面上打击成点,点连成画。用敲凿法制成的岩画线条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称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画,痕深面光,断面成"U"形。此外,还有划刻法,即用金属工具划刻,其划痕细而浅,此类作品多为晚期作品。
岩画中还有颜料岩画,即用石灰和动、植物油调作颜料涂于岩石上的岩画。这类画数量不多,多为近代作品,且与喇嘛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