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山东省济宁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全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辖16个镇街,总人口115万(2011年)。秦朝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初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邹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邹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称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能源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邹城市历史悠久。邹,战国时国名,其中心地域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故国国都在今邹城市南部峄山之阳。
远古:据城南6公里处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野店遗址考古发现,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劳动、繁衍、生息。邹城市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余处。
夏、商、周时期:夏代,这里属《禹贡》所称九州中的“徐州”之域。商代属奄国。西周初期,周克商灭奄,封颛顼之后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侠于此,国号“邾”,又称“邾娄”,曹姓,附庸于鲁国。
春秋、战国时期:侠以下至仪父始见于《春秋》。《春秋》记载的第一个历史事件就是:“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峄,在峄山之阳建都。在《春秋》记载的200多年历史中,邾国参与诸侯国间朝聘会盟近50次,战争征伐40多次。因北杏之会附从齐桓,进爵为子。战国中期,“邾”改称为“邹”。战国末期,邹国为楚所并。古邾国历时700多年,传29世。
秦、汉朝: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在邾国故地设邹县,隶薛郡。县治在邾国故城。
西汉,实行郡国制,郡、国之下辖县。
三国、晋、南北朝:三国时,驺县属魏。此后,“驺”又写作“邹”。
晋代,仍设邹县,隶鲁郡。东晋初,兖州刺史曾镇邹山。
南北朝时期,邹县初属刘宋。
北魏,仍设邹县,隶鲁郡。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销高平、平阳两县,将接近邹县的境域并入邹县,并将邹县与鲁郡治所由峄山之阳的故治迁至岗山之阳的今邹城市治。
隋、唐时期:隋代,设邹县,隶鲁郡。唐代,设邹县,隶兖州鲁郡上都督府。
宋、元、明、清时期:北宋,设邹县,隶京东西路袭庆府。金代,设邹县,隶山东西路滕州。元代,设邹县,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滕州。宋仍旧。金改为滕州,属兖州。元隶益都路。
明代,设邹县。洪武初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为州,兖卅升为府,邹县又隶兖州府。
清代,设邹县,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