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汕头埠已有了同济善堂,但随着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汕头,以及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鼠疫在汕头埠(时潮汕地区还有潮阳棉城,海阳县庵埠)集中爆发,汕头埠单一的善堂的慈善行为捉襟见肘。同年,潮阳棉城棉安善堂社员赵进华到汕头埠打工,看到汕头埠街边无人收埋的流民贫民遗尸很多,便从棉安善堂念佛社请来了大峰祖师木雕像,并由士绅李泰丰出面向当时的同济外局借地,设坛办起存心善堂念佛社。后李泰丰逝世,由赵进华继任。不久因同济外局要收回所用场所,善堂暂迁移至华佗庙内。后首先由于元兴洋行的商人倡导,得到当时汕头埠郭丽州等四十八家商界名流支持,由他们出面作为善堂司事筹办建堂,并得到了官府的重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澄海县(时汕头埠属澄海县管辖)正堂出示晓谕,于汕头埠营盘角择地一区,东至义冢(今张园内街),南至水沟(今外马路 (汕头)),西至顺兴街高墙,北至乞食寮前(现存心小学)建存心善堂,并先后筑造义冢多处。时由袁忠信负责募捐、赵进华负责督建,并得到怡和洋行萧犀珊、太古洋行林邦杰、南记洋行林兆龄、元兴洋行萧展初、同泰洋行薛子珊、光兴洋行陈吉六等绅商支持,于当年兴建,人力方面由玉峡宏志善堂、存心老社以及汕头埠近郊的达濠、华坞等地社友助工。建设历时三年,至光绪三十年(1903年)落成,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