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白沙镇(六)

历史

孝感白沙镇(六)

白沙铺的节日习俗  
  过年
  以农历(夏历)为主,分为过小年、过大年。过小年是军三、民四、王子二十五,即军属人家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日,百姓人家是二十四日,皇家王子则为二十五日。僧人在腊月半时,送司命贴(木版印制,是司命菩萨上天奏本的文书)到各家各户,各家自己填写地址姓名。小年晚上,在厨房里烧香送司命菩萨上天奏本,并进行祷告,祈求好运。烧夜香时全家人吃东西(必备麻糖),嘱咐小孩过年不能乱说;给肉狗子吃,教过年不要乱咬,俗称“嘱咐狗子过年”。小年左右,开始磨豆腐,腌腊肉腊鱼,炒花生豆子、打糍耙,二十八日禁打,所谓“打七不打八”,均为过大年做准备。
  大年临近,家家都要吃年饭。有接姑娘女婿的(一般为新婚),有接伯伯叔婶的,有接师傅先生徒弟的。三十夜里(月小二十九)吃团年饭,要多煮一点饭,够吃三天,初一至初三不煮饭,家家还要贴对联,贴对联后,债主不能上门讨债。晚上守岁,初一天亮时烧香放爆竹名为“出行”,表示出门大发。天亮后开始拜年,对父母长辈称“拜年”,对同辈或下辈说“恭喜”。初二给舅父舅母拜年,初三给岳父母拜年;初四给姑爷姑母拜年,新婚夫妇这天给女方父母拜年。亲戚拜完以后,有人请春客,朋友知己,你吃我的,我吃你的,名为“闹春酒”。
  此外,本地还有初七放烟灯习俗,当时由于技术不高,有时放不上去,招来观者笑谑。有民谣说:“七的不放八的放,惹的老娘跑几趟,伢又哭、奶又胀,婆婆吵、男人杠,急得老娘汗直淌,看你到底放不放?”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地要举行灯会。各家各户门前悬挂灯笼,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扁形的,也有扎花灯、宫灯、走马灯的,鱼龙变化,五彩斑斓。看灯的人很多,街上居民接亲戚朋友来看灯,四乡百姓上街来看灯,熙熙攘攘,游人如织。
  玩灯的人们集合整队,首先是一对方形牌灯,一为风调雨顺,一为国泰民安;接着是4个鱼灯,意为年年有余;第三是4个瓶灯,意为四季平安;第四是4个斗灯,意为年年丰收,第五是4个吊灯,意为果实累累。
  接着是一套锣鼓乐器。后面是腰鼓队约20人,男女各一半,全是青少年人,一边着红绿衣裤,一边着黄蓝衣裤,前后走动,击鼓舞蹈,时而为一直队,时而两队并行。
  其后是一套锣鼓,接着是花棍舞蹈,男女20余人,各着红绿黄蓝衣裤,每人一枝花棍,3尺左右,安有铜钱,边舞边响,一人指挥,来回舞动,且舞且唱,动作齐整。
  其后又是一套锣鼓,后面是扇子舞、秧歌舞,罗汉追狮子。大狮子,是双人舞;小狮子,是独舞。或跑或走,或伏或滚,罗汉指挥,手执云帚,穿黄色袍子,大肚子,利用狮子闹爆竹。一个大锣,一个大钱,指挥人提个灯笼喝彩,群众也随着喊,“有啊!有啊!”罗汉用云帚打狮子,狮子用口咬罗汉。
  其后是喻老四推车,女的坐车,丑角推车,丑旦伴舞,化戏装,一套乐队伴奏,推前转后,来回舞蹈。
  其后是蚌壳精,一女子化戏装在蚌壳中,蚌壳里安上电珠,蚌壳一开灯亮,一关灯暗,一个渔翁手提鱼网,背个鱼篓,呈撒网状,动作灵活,诙谐动人。
 接着是采莲船,着彩色戏剧服装,做划船舞蹈,前后划动,转场划行,一个人唱采莲曲,众人应和。

  接着是平台故事,由人推着平台,台上坐着化妆成戏剧的小孩,如《空城计》,一个孔明抚琴,两个老汉扫地,两个琴童,一个司马懿。
  其后是踩高跷,着戏剧装,3尺左右的木高跷绑在脚上来回走动。
  再其后是龙灯,一是滚龙灯,闰年13节,平年12节,14人舞动,身穿红或黄色衣服,头扎英雄巾,腰系红带,一个舞龙珠,龙头随龙珠左右滚动,各节依次随头摆动。
  最后是老龙(即恐龙),也称懒龙,头高丈许,一个人撑头,两个人用铁叉扶着,也是12节或13节。
  每次玩灯,一般是下午四、五点开始,第二天早上六、七点结束,通宵达旦,观者如潮。正月十二开始叫出灯,正月十五结束叫送灯,如因雨天等原因,也可玩到正月十九为止。   
  端午龙船竞渡
  龙船竞渡时间以河水涨起来为准,一般是五月初至五月半这段时间,后来陆路交通发达了,澴河渡船逐渐减少,竞渡就再也没有开展过。  
  七月半放灯
  农历七月十五,这对城里人而言似乎是个平常的日子,但在广大乡镇(包括以农业为主体的县城),这一天却比春节还重要,白沙铺有七月半放灯习俗。农历七月十五,当地称为“鬼节”,传说是死去的人回阳间的日子。
  每到七月半,白沙铺人都要准备好纸钱,烧给死去的亲人们,比过清明节还隆重。譬如,除纸钱外还要备好交通工具———纸船,晚上放入穿镇而过的小河中,送亡灵回“家”。 纸船可以在集市上买,也可以自己做。一般都很小,先用篾条扎架,再用纸糊。稍大的,就需用一块泡沫塑料作底板。也有人做得很大的,“远洋巨轮”一般,几个人抬到河边。所有船上都点有蜡烛,夜晚放入河中,便成一片灯的海洋,在白沙,这就叫“放灯”。
  “放灯”这一活动早已超越了它的原始意义,成为白沙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是孝感北部一道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与其说人们是在思念对死去的亲人,更是对安宁与幸福的向往和享受。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之夜,民众要举行赏月活动。一般在月起时开始,至偏西时结束。
  主人在堂前(庭前)摆上桌椅,围桌而坐,端上茶水,摆上几个盘子。中间放一“月光”(糕点,圆形,七寸盘大),四周佐以月饼。有冰糖的、清真的、苏式的、广式的。有条件的也摆上时令水果,如石榴、板栗、枣子、白果、花生等。亲朋好友一面品茶吃点心水果,一面赏月讲讲生意,话话桑麻,更有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相互唱和,三五相聚,其乐融融。  
  陈氏义门家法,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诏封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并将《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到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陈氏义门已达到3900余口。由此可见,陈氏义门家法在全国的影响之大。
白沙铺陈姓家族是陈氏义门的一支,他们的家谱中就完整地记载了《陈氏义门家法》。现将清咸丰八年(公元1843年)所编的《同族公约24条》部分简抄如下:
尊谱谍 避名讳 重祭祀 敦孝弟
宜家室 睦宗族 继嗣息 勤耕读
务勤俭 急止供 习礼仪 重彦耻
崇谦让 戒沉酗 禁赌博 绝淫昵
严比匪 遏刁健 拒巫觋 正伦纪
据查,中国*****的著名人物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国民党将领陈诚、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陈独秀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
白沙铺的陈姓后人对《陈氏义门家法》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现抄录白沙陈氏义门新家规如下:
义门有规谏后人 万事当头三思行
平日多为公益事 建功立业展鹏程
苦学勤奋书为径 勤俭持家智通天
同胞乡亲邻里睦 尊老护幼爱为先
纪念先辈忽神化 业耀家荣宗祖欣
交朋结友诚当头 为人处事辨混清
抑恶扬善常常作 见义勇为斗坏人
若遇冤辱损亏事 依法解决勿逞能
贪淫嗜赌败名声 好逸恶劳终己损
国法家规共遵循 忠孝节义兴义门。
白沙铺西边“韩信堤”的由来
传说,这里是韩信被刘邦所擒时的屯兵之地,就是今白沙铺西边的“韩信堤”(又名“韩王冈”)。云梦县博物馆1979年文物普查时,对韩信堤进行了详细勘查。勘查报告说:“堤呈梯形,南北向横断女儿港,东接孝感大李山(白沙镇李山村),长300余米,底宽12米,面宽3米,高7米,断面现夯层,采集到西汉以前陶器锥形鬲、绳纹陶、红陶浅盘高柄豆。韩信堤的确是古代的一处军屯工程。”韩信堤毗邻白沙镇的五舒、舒店、李山等村,至今人们口耳相传一些有关韩信堤的传说。
白沙铺人社交礼节
  
  见面
  指在遇到人时,一见面相互点头问好,熟人相遇拱手或握手寒喧,陌生者遇见打招呼,如:吃饭了吗,或你好,早上好,晚安等。如果同路同事或陌生人交往,有自我介绍姓名、是某地人、从事某职业,语言温和,气氛友好。行路途中遇挑担人则主动让道,俗称“空手让扁担,轻担让重担”。坐船乘车时,年轻人让老人,一般人给孕妇、老弱残疾、抱小孩的妇女主动让座。见面偶遇对方正在看书、学习、工作聚精会神者,或正睡觉时,就不喧哗,耐心等待。还有入室先敲门,有请方能进门等习俗。  
  待客
  有客到家,主人笑脸相迎,谦敬当先,道声“稀客”。来客是老者,主人先问“您老还扎实舍?”多年未见的客人,常称“么风吹来的耶?”;过年来客,免不了说声“托步”;祝婚嫁生日,主人对来客离不开说“花了钱”、“破费破费”;遇到商人或手艺人,问候“生意兴隆,恭喜发财”;见文化人夸“学识渊博”,见公务人员问“公务蛮忙”等。入室后,请客上座,主人在下面相陪,献茶敬烟。明确来意后,再叙温寒,名曰“咵家常”。近年抹牌风较流行,来客办完正事,如主客都有空闲,主人往往“邀班子”留客休闲。主人入厨,客多称“少费柴禾”,主人则说“促客好待”。拜年时主人盛情款待,客人说“太郑重了”,主人则说“粗茶淡饭,一年一度”等。  
  坐席
  有“主请客让”、“客听主人言”之说。客人一般按长幼大小入座,但讲究设席主,要突出主客,席主要在下位敬酒端菜。敬酒开始,席主滴酒在自己酒杯内,表示东道和去残,然后按大小顺序斟酒。提壶、换手都讲礼节,站起讲话时还用手掩口。劝酒时常相互谦敬,东道主说:“不会敬酒,请喝好,冇得菜吃”等。客人说:“不会喝,请顺酌,您站着,领当不起”等。菜至喝酒,东道先请,谓之“东道不请客不饮”。吃饭时,席间先吃完的人搁筷于汤匙上,待大家都吃完后,齐举筷说:“落箸”,方可离座。跑堂上来,拭桌上残菜于碗内,以示对客人的恭敬。客人离别时,须向东道主表示谢意,若还有其他客人,一便打招呼辞别。主人常说:“招待不周”,并再三挽留,送客出门,道声“慢走”。客请主人留步,辞别去。邻里之间, 民间俗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邻里和睦胜远亲之助,反之便成仇敌,故有择邻里而居的习俗。邻里交往,常彼此关照,早晚相见多问:“吃饭没有”,“您今天早”,或“明天见”等。过门茶烟相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遇见灾祸,邻里必鼎力相助。红白喜事,礼尚往来。也有邻里鼠肚鸡肠,见利忘义,互不往来,造成关系紧张。
白沙铺小学的历史演变
1949年,白沙铺小学建在南门陈氏祠堂里,当时的校长是杨继章。1952年,由于祠堂里要建粮店和加工厂,学校就迁到西门的善堂,当时的校长是左泽明,学生规模达100多人。1953年,政府要在善堂里建粮库,学校就又迁到东门菊屋,华师的退休教授刘鹤云曾在此教书。1956年,学校在菊屋后面,用从祖师殿和玉皇阁拆迁来的材料扩建了校舍。1958年,因全国大兴教育,小学就搬到了北门(今现在的镇小职工宿舍)。“文革”时期,学校由小学改为了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