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禅寺与五祖寺的渊源

历史

东禅寺与五祖寺的渊源

黄梅东禅寺与五祖寺本属二寺,非一寺之二称也。东禅寺位于县城西南隅,离西城门里许,是五祖弘忍传衣钵给惠能之地。《六祖坛经》云:“……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惠能来黄梅东禅寺礼拜五祖,是在黄梅县城西门南隅的东禅寺,而不是东山的五祖寺,那时弘忍还未有上冯茂山借山建寺。东禅寺又名莲花寺,它与五祖寺是两个地方。现在有人把东禅寺说成是东山寺或五祖寺,这不符合历史;把五祖弘忍传衣钵给六祖惠能的地方说成是在东山五祖寺,也是错讹的。近年来,有的报刊杂志上报导说:“五祖寺,原名东山寺,亦名东禅寺,位于黄梅县城北13公里。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惠能大师得衣之地。”皆为误传之说。这些说法否定了历史事实,如不澄清,日久恐怕以讹传讹,起了误导作用,贻误后人。我们切不可把东禅寺从历史长河中抹去。下面就黄梅本土文化——历史资料传承为依据,谈谈如下看法:

一、东禅寺,地方志书多处记载,有据可查。

《名胜志》载:“东禅寺号莲花寺,乃五祖传衣钵于六祖处。有六祖簸糠池、坠腰石及吴道子传衣图。”《大清一统志》卷264湖广通志78《寺名》载:“黄州府黄梅县东禅寺在黄梅县西南一里。”《黄梅县志》载:“东禅寺在西南城外,为六祖受衣钵处。”这些志书的记载,均证实了黄梅县西门城外有一座东禅寺,而且是六祖惠能受衣钵处。六祖舂米用来簸糠的“簸糠池”、“坠腰石”和“吴道子传衣图”是东禅寺独有的证据。黄梅自古以来都传颂东禅寺是五祖传法之地,妇孺老少均以知晓;解放后,行政区划把东禅寺附近居民划为“东禅寺村”,今之东禅路、东禅寺村的名字,亦是以寺定名。古时候,东禅寺规模宏大,否则怎能容纳“门人一千有余”呢?至今东禅村村民还留传“骑毛驴关后门”之说,可见那时的东禅寺是何等之大。

二、鲍照墓和佛母塔均与东禅寺毗邻。

南北朝文学家鲍照墓就在城西,与东禅寺、佛母塔毗邻。鲍照(约公元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汉太尉鲍昱之后,祖籍山西上党,后迁居东海,故世称鲍照为南朝宋(刘宋)东海人。少有文才,曾献诗临川王刘义庆,甚得赏识,被擢为国侍郎,后迁秣陵令,纳为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以鲍照为前军参军,驻江州,辖黄梅,由是其眷属寓居黄梅。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正月,江州刺史安王刘于勋称帝,刘子顼举兵响应。宋明帝派建安王刘休仁统大军前往江州征讨,至八月,子顼兵败被杀,鲍照亦死于乱军之中,其遗体安葬在黄梅,即今鲍照墓。曾任黄梅知县、清道光二年进士张维屏写有《由东禅寺过鲍参军墓》诗:“芜城赋笔迥超群,六代才华付暮云。行到东禅禅寺望,春山一碧护孤坟。”诗中将“寺”与“墓”定位得十分清楚。

佛母塔在东禅寺东南隅,《黄梅县志》载:“佛母塔在西南城外,去东禅寺数武,为五祖养母堂,母殁即葬于此。”五祖得法后在东禅寺弘法,他把母亲接到东禅寺旁歇息,并为其修建一所“养母堂”,以便随时到养母堂去照看母亲,母殁后即葬于此,立塔曰“佛母塔”。如果说弘忍大师未到东禅寺弘法,那养母堂又从何而来呢?如果说五祖在东山养母,为何又到东禅寺立塔呢?清代进士梅雨田诗曰:“东禅南向塔门斜,一杵残钟散晚鸦。霜冷禅床宵不寐,西池皓月照娘家。”从上述资料来看,鲍照墓、佛母塔和东禅寺的地理位置和相互距离均叙述得非常清楚。显然,东禅寺与东山五祖寺不在同一处,二者相距约三十里地。虽然现在东禅寺已荡然无存,但佛母塔和鲍参军墓依然尚在,东禅寺遗址上仍有村民居住,怎么能说东禅寺就是离城13公里的东山五祖寺呢?有人说口音有误,“东禅寺”和“东山寺”字音相似,“禅”——(chán)和“山”(shān)韵母相同,因此说东禅寺就是东山寺,用这种想当然的设想来掩盖事实,怎么不把同韵母的“禅宗”念成“山宗”呢?

三、东山五祖寺的由来。

东山,一名冯茂山,海拔五百三十米,位于黄梅县城北十六公里,是大别山主脉的前沿,孤峰突起,高而险峻,与锦绣匡庐隔江对峙,五祖寺就建在白莲峰下。光绪二年编纂的《黄梅县志》载:“五祖寺,县东北二十五里,昔冯茂长老以其山为大满禅师建道场,一名东山,一名冯茂山。唐宣宗敕建大中东山寺;南唐加师号曰‘广化’;宋景德中改赐额‘真慧’;元至顺间敕赐师号曰‘妙圆普觉禅师’。至明万历间寺毀於火,重加修建,咸丰四年冬贼毁。今僧清洋募建。”据资料记载,五祖亲手在东山建寺时间不是唐永徽五年(654),而是在唐咸亨年间(670—674),传法在先,借山建寺在后。《黄梅县志》又载:五祖在东禅寺将衣钵传给六祖并亲自送六祖过江,“祖归不复上堂,众疑问之,祖曰:‘法已南矣,能者得之,’众始知。祖乃开堂於冯茂山,今五祖寺是也。”明代进士、大同巡抚石昆玉在《兴复寺田碑记》中云:“粤自密教西来,五传而至滿大师,再世受生,七龄证谛,东禅演化,冯茂归真,阅世七十余年……”亦记录了五祖满大师先“七龄证谛”,次“东禅演化”,后“冯茂归真”,说明五祖弘忍于七岁与道信禅师机锋相扣而得印可,并在继任四祖寺住持之后又于东禅寺弘扬四祖创立的“东山法门”(此东山,当是蕲州东山,即现今的黄梅西山,又称破额山、双峰山,而不是五祖归寂之地的黄梅东山冯茂山),当他在东禅寺付嘱慧能为禅宗第六代祖之后,才到冯茂山建寺休养并圆寂于此。如果说五祖在唐永徽五年就到冯茂山建寺,就与诸多史料不符合,东禅寺也就不存在建五祖母亲的“养母堂”了。《全唐诗续补遗》卷二·初唐(二)载:“弘忍,蕲州黄梅县人,周氏子。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岁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成童礼四祖为师,唐太宗贞观八年受信大师衣法为第五祖,阐化於破额山及黄梅县之东禅寺。以便养母,濯港废斋,后名佛母堂,今东禅寺南隅有佛母墓。咸亨三年入县东北三十里冯茂山结庵……”由此可见,先传法给六祖,后建寺于东山。

四、历代名人游览东禅寺。

有人说,东禅寺是在明末清初之时所建,否认五祖在此传法,这是不对的,是故意弯曲历史事实真相的。从历代高僧大德到达官贵人,来游览黄梅东禅寺者不计其数,留有诗赋文章大有人在。如宋代王之道来黄梅东禅寺游览时,曾写有诗篇。王之道(1093—1169),字彥猷,自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历阳县丞,摄乌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为军,朝命为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迩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历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他到黄梅县东禅寺游览后,写有《黄梅东禅寺》诗:

南晋今黄梅,东禅旧青莲。曹溪竟何许,龙朔知几年。

我闻二祖师,属袂兹褊褼。片言道有契,千古衣相传。

栽松与舂矶,为此一大缘。朝追固若迫,夜度亦大遄。

迩来五百载,兵火数变迁。惟余坠腰石,绳窍徒空穿。

堂堂吴生画,笔法世所贤。绢素虽朽蠹,丹青尚依然。

嗟予二三子,平生慕真诠。来游获瞻仰,投老当周旋。

独恨走俗状,明朝又加鞭。临池更徘徊,圆荷汎漪涟。

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被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这样一位大画家给东禅寺画了一幅“传衣图”,是非常难得的,看见这幅画“绢素虽朽蠹”,但“丹青尚依然”,此时诗人的心情既赞叹又惋惜:五百年来,东禅寺历经兵燹变迁,惟存的坠腰石和传衣图两件古文物,如再有不测,岂不惜哉痛哉!王之道对东禅寺流连忘返,来此一游获得对祖师的瞻仰,本想住几日,但“独恨走俗状,明朝又加鞭”。

有人又会说:王之道所游览的东禅寺就是东山五祖寺。非也!请看王之道《五祖山》诗:

我生事幽诗,尘埃良独难。朅来舒蕲游,登临每长叹。

如何胜绝境,佛屋多所安。大哉慈悲力,神功助劖刓。

住处未易言,小道亦可观。五祖古名刹,楼台倚巑屼。

崎岖六七里,萦纡三百盘。悬崖擢青士,夹道罗苍官。

飞泉响环玦,幽芳馥沉檀。我来及新霁,千峰碧玉攒。

忽闻杞犬吠,旋觉壶天宽。水声濯午暑,岚气生晚寒。

心目快开豁,腰脚嗟蹒跚。看云更搘筇,披风少凭栏。

欲营五亩宫,它年寄衰残。试烦问祖师,莫作非意干。

王之道在黄梅游览了东禅寺和东山五祖寺,分别写下《黄梅东禅寺》和《五祖山》诗,这难道还说明不了是两个寺的问题吗?

宋代高僧释了惠诗曰:

夯担不担柴,通经不识字。

新州路上人,中书堂里事。三更月照东禅寺。

清初“一代诗宗”王士祯来黄梅曾游览过东禅寺和五祖寺。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属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二年,王士祯会试中式,三年后补行殿试,考中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历官扬州推官、礼部主事、户部郎中、翰林院侍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王士祯论诗倡导神韵说,有“清新俊逸之才,范山模水,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康熙年间,王士祯被称为“诗坛泰斗”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名人。康熙二十四年元旦王士祯雪中谒五祖山,写有《元旦雪中谒五祖山》二首:

其一

南国不搖落,春风况早回。行胜穿白雪,大事问黄梅。

绝磴盤空上,飞梁拂涧开。万松犹引路,消息记重来。

其二

宝界琉璃净,名香笃耨熏。堂开数峰雪,目断九江云。

优钵花时现,频伽鸟競闻。踌躇山下路,枫叶正纷纷。

王士祯到黄梅还写有《下五祖山》、《濯港》、《太白湖》、《抵九江》、《游东禅寺》等诗,其《游东禅寺》诗云:

谁识新州獦獠群,传衣夜半祖庭闻。水边孤寺半烟篠,

郭外数峰空雪云。直是西来扫文字,翻令南北競纷纭。

明朝稳把江头橹,水到浔阳九派分。

综上所述,历史是不能更改的,五祖传衣钵给六祖是在黄梅县城外西南隅的东禅寺,而不是在东山五祖寺,更不能说东禅寺就是东山五祖寺。不能把志书和史料任意篡改,而抹掉弘忍大师在东禅寺演化传衣这段历史。

我是吴飞,我为家乡黄梅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