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老街的文化价值

历史

祁县老街的文化价值

祁县古城的东、南、西、北4条大街统称为“晋商老街”。晋商老街仍然是保持和延续着明清时期传统风貌的商业步行老街,是保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较好的文化老街。街巷空间——晋商老街空间结构呈十字形态,纵向各通向古城的4个城门,横向通过小巷与老街平行的小街相沟通。老街街面宽为5至7米,用赭红色粗石铺地。

建筑格局——老街两侧店铺大多为北方的一进或多进四合院,临街建筑多为两层,一层用作商业、作坊,二层为库房,为典型的前店后坊、住宿型制。店铺面阔一般为五间,每间开间约在2.5至3米之间,进深较大,有的如聚全堂药铺进深达9米。

古城南街

建筑风格——街区两侧店铺古朴端庄,夹道而立,错落有致,一色的传统木结构、小青瓦、砖雕马头墙及挑角门楼,仍保持着明清以来晋中作坊和晋中民居的建筑风格,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沿街店铺开敞式经营,采用木质夹扇门,门面全部油漆彩绘。斗拱、栏板雕绘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大多数店家都请名家题写店名,采用黑、兰底金字横匾。晋商老街是晋中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条具有多时代特征、具有鲜明个性价值的老街,在晋中同类型的老街中保存完好而且最具有代表性。

祁县历来民风淳朴,民众勤劳节俭,崇尚礼仪,秉承陶唐遗风。文风深厚,尊师重教,创办于金代的昭馀书院、民初的竞新学校旧址犹存。祁县是晋剧和祁太秧歌的发祥地,中华内家拳——戴氏心意拳的发源地,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商风诚信,以义取利,知人善任,敢为人先,有“汇通天下”之美誉。

古城北大街

明代中叶,祁县商业逐步繁荣昌盛,老街商业已成规模,密排着70余家店铺,鳞次栉比,多为前店后坊式的四合院或多进院,院的临街铺面多为面阔五间,双坡硬山顶、卷棚顶,院门多为挑角门楼,装修豪阔,雕饰精美;清代商业鼎盛时期,店铺种类更是覆盖了各种行业,老街曾经盛极一时;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城内市场萧条,店容不整,一些店铺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经公私合营,多数店铺变为国营商店,有的改为民宅,一些铺面结构有所变化,少数店铺改为现代门面,然大多店铺的传统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原状;80年代后,随着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主要商业街两旁,个体店铺蓬勃兴起,原改为民居的一些店铺恢复为铺面;进入90年代后,根据古城保护规划要求,各主要街道的店铺修葺,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格局、原材料、原工艺;1998年,县政府将恢复老街店铺的明清风貌列入全县十大重点工程之一,铺面维修突出青砖青瓦、木结构板门特色,并重新油饰彩画,制作悬挂老字号牌匾、宫灯、商幌等,共耗资95万余元。

晋商老街位于古城中心,是当年商业最繁华的街道,包含了多种行业:钱行、当铺、油业、粮行、木器行、货栈旅店、麻布行、颜料行、肉行、烟业、鞋帽业、漆行、花店业、茶庄、票号、糕点行、绸缎庄、杂货店等。街道左右两旁依然店铺林立,当年有名的大德恒票号、大德通票号、驰名老字号“是盛楼”糕点铺、“祥云集”烟店、“永聚祥”茶庄等店铺的旧址如今依然伫立。至今在老百姓中间仍流传着这样的商业广告语:“要剃头荣华楼,要吃好的是盛楼,要穿鞋义元斋,要扯布儿上泰来。”可见当时也很讲究商业品牌和知名度。晋商老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突出的历史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