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红色革命(二)

历史

宝坻红色革命(二)

抗日战争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北京西部的芦沟桥,水声呜咽,石狮子落泪。丧心病狂的日本法西斯占了东北又侵华北,在深夜开始了突然袭击。
在黑云压城的情况下,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当时,素有“大刀队”之称的宋哲元统领的二十九军管兵,对日寇早已怒不可遏,迅速与敌交锋。此时,日军已占据廊坊,企图断其后路,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只好按蒋介石命令,在28日退往保定。
芦沟桥失守后,北京、天津门户打开,很快落入敌人之手,不久,建立一个叫“华东行政委员会”的以华制华的伪政权,为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还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迁往唐山,大肆网罗汉奸、流氓充当侦探,到处搜捕进步人士,闹的鸡犬不宁。一时间,宝坻城乡挂起了“膏药旗”,贴满了奴役标语,到处可以看到日军的横暴、伪特的跋扈、毒品的泛滥和人民的悲苦。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经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努力,终于促成了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从此,一个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由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基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展开。宝坻人民,也义无返顾地投身这一挽救民族危亡的行列,开始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
悲壮的冀东大暴动
看过长篇小说或影视剧《红旗谱》的人都知道,抗日战争初期,闹“二师学潮”的保定地区,曾发生了一场有名的高蠡暴动。其实,这只是抗日火索上的一环,冀东,同样有此悲壮之举,而且在宝坻燃烧熊熊烈焰。
故事还得从1937年说起。当时,为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冀东党组织倡导成立了“华北人民武装抗日自卫会冀东分会”,广泛联系和吸取各种抗日力量,积极筹划农民暴动。到第二年7月,已通过各种渠道,串联起在本地小型暴动中发展起来的国民党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第九路军、抗日联军十总队和若干股抗日武装。这些地方武装,有的闹过庆功台,打过大口屯镇;有的展转游击,多次伏击日寇,毁坏交通,抢夺日伪军军械。尽管人员参差不齐,但民族爱国主义热情难能可贵,完全可以为抗战所用。
鉴于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又时值东渡黄河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当时已到冀中,中共冀热辽特委会认定时机成熟,拟于当年7月16日举事。不料,行动被伪敌察觉,如期暴动已不可能,而箭在弦上由不得不发。为避敌锋芒,只好将暴动时间提前10天。
暴动开始后,很快席卷宝坻各界群起响应。起事队伍杀日寇、袭警所、炸军车,敌人虽早有准备,却也胆战心惊。7月14日,刚刚休整的七路军,从大口屯分四路向宝坻县城进发。四路大军很快将宝坻城的东、西、南、北4门团团围住,并派一部分士兵拆毁香宝公路上的莲花庄大桥,设伏阻击来自香河的增援之敌。
攻城战斗打响后,七路军首先由南门和北门攻入城内。激战中,日伪新民会的日本人河野新、日本翻译官、宝坻简师日本教员2人被七路军击毙。日本顾问大石跳进护城河,洑水逃走,被艾各庄大地主王汉臣掩护起来,送到通县日伪军据点。日伪新民会宝坻办事处主任野村和其他日伪军悄悄换上便衣,仓皇而逃。
香河日伪据点闻讯后,立即调遣几汽车日伪军前来增援。当他们气势汹汹行至被拆毁的莲花庄大桥时,埋伏在这里的七路军出其不意地一阵猛烈袭击,打得日伪军乱作一团,丢下一辆汽车狼狈逃回,七路军大获全胜。
七路军一举攻克宝坻县城,使冀东日伪头子恼羞成怒,遂纠集大批日伪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由香河向宝坻县城大举反攻。七路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伤亡惨重,最后被迫弃城东撤。
其他暴动队伍,虽也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又没有根据地做依托,在十几天的苦战后,埋枪解散。
部分领导人有的被捕遇害,有的退至盘山另组新军,有的转入地下,秘密坚持抗日活动,还有个别的当了叛徒。轰轰烈烈的冀东大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在人民心中播下了抗战的火种。血的红光,也化做万点星光,继续在这块不屈的土地上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