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历史来源暨历史:
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析新贵县之平伐司、定番州之丹平司、龙里卫之把平司及大平伐司地置县,取新贵之贵、定番之定合称贵定县。为贵阳府附廓,治所今昌明区旧治乡。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新添卫,移贵定县治于卫城(今县城),领新添、大平伐、小平伐、平伐、把平五长官司,(丹行、丹平二司拨归平塘),为贵阳府附廓县,并在原县地置且兰汛,在平伐置平伐汛。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贵定县增设新添营以扼黔桂咽喉。将全县划分为东、西、南、北、山后五牌,直到宣统元年改设区乡为止。全县共有大小村寨754个。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贵定县隶黔中道,撤五牌,设八个区,将原五牌分属八个区。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十一月贵州省成立军政府,贵定县建置仍袭清制不变。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废黔中道,贵定县直属于省,县知事改称县长。全县九个区建置不变。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九月,设立贵州省自治筹备处,督促各县组织完成自治,贵定县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三月,重划区、镇、乡。
区划沿革
1996年,贵定县辖8个镇、11个乡:城关镇、盘江镇、沿山镇、旧治镇、昌明镇、平伐镇、德新镇、新巴镇、定东乡、定南乡、岩下乡、猴场堡乡、铁厂乡、都六乡、落北河乡、新铺乡、抱管乡、巩固乡、窑上乡。
2003年,贵定县辖12个乡、8个镇,207个村。
2007年,辖8个镇、12个乡,18个社区、95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12年,贵定县辖8个镇、12个乡:城关镇、德新镇、新巴镇、盘江镇、沿山镇、旧治镇、昌明镇、云雾镇、新铺乡、落北河乡、马场河乡、定东乡、定南乡、巩固乡、都六乡、岩下乡、猴场堡乡、抱管乡、铁厂乡、窑上乡。下辖9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城关镇。
人口民族
2012年,贵定县户籍总人口304462人。常住人口280489人,流入人口10499人,流出人口41880人。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17‰。[1]
贵定县有布依族、苗族、汉族、水族、侗族等民族,以布依族、苗族为多。2012年,汉族人数(户籍)141355人,少数民族人数163107人,少数民族人数占比53.57﹪。
位置境域
贵定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黔中山原中部,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总面积1631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7°08′至107°15′,北纬26°40′至26°47′。
贵定县东邻麻江县,东北与福泉毗连,东南连都匀,南与平塘接壤,西南紧靠惠水县,西北与龙里县相挨,北面与开阳县隔河相望。距省会贵阳市80公里、距龙洞堡机场68公里、距州府都匀市96公里、距凯里市90公里。[5]
地势地貌
贵定县全境为南北向不规则长形地型,属浅中切割高原中心地貌类型,平均海拔1000—1300米,地势南北两端低。地貌复杂多样,全县最高峰斗蓬山,海拔1961米。[5]
土壤
贵定县土壤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混交林发育土壤地带,以黄壤为主,其土壤类型有黄壤、黄棕壤、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个土类。[6]
气候
贵定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干湿明显,多云雾照、阴雨天多、气候复杂多变,立体气候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34.3℃,极端最低气温-4.3℃,大于10℃的积温5448.7℃,大于0℃的积温5198.5℃,全年累积日照时数1073.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4%,无霜期为289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084.8毫米,蒸发量为1337.1毫米,雾日数为182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8%。[7]
5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贵定县土壤面积共1563.1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5.8%,山地、丘陵、平坝地组成了
贵定的土地资源。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9.29%,丘陵占17.68%,坝地占2.56%,形成山地、丘陵、陡土、坡土、梯土、坝田、冲田、梯田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全县有耕地面积约13233.4公顷,中低田土多、宜林山地多,适宜于农林牧业的综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