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的历史——二次创业

历史

大兴安岭的历史——二次创业

在“二次创业”中,大兴安岭地区将林产工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先锋产业打造,以市场拉动林产工业在经济逆境中崛起,在达产增效基础上,上规模上档次,形成制材、“三板”和家具为龙头的产业链。企业破釜沉舟闯入市场,竞争力日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名牌产品享有声誉。同时坚持林农、林牧、林副结合方针,调动国有、集体、职工积极性,使多种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形成“职工自营经济”为主体的再次创业第二战场。把培育后备资源做为立区之本,深化营林生产商品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森林经营生产力。至1998年,迹地更新能力达到4.47万公顷,实现更新跟上采伐,基本还清历史欠账。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73.75%上升到1998年的75.18%;总蓄积由1995年的4.99亿立方米,上升到1998年的5.39亿立方米。
在“二次创业”中,大兴安岭地区实施“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抓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提高人民生活,‘强区兴企富民’”发展战略。在林业部的领导下,1998年全面规划,制定实施方案。2000年正式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如久旱的甘露,带给大兴安岭地区改革与发展的新契机。全区人民抓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契机,进行“两危”突围,调动主要资金、信息、技术、力量、政策和领导等,全力调整大兴安岭建设和发展的结构。
“天保”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划定生态保护区8632.5万亩,占林业用地74.9%,建立115个管护站,配备20240人的专业管护队伍,森林资源覆盖率由1995年的73.75%,完成公益林建设936万亩。利用国家投入的资金和地区匹配资金大力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投入和扶持恒友木业有限公司扩建、丽雪精淀粉公司改扩建、马铃薯基地建设、北药开发等转产项目。2000年,林业企业结束长期亏损局面,实现盈利。
在“二次创业”中,大兴安岭地区充分利用宜植、宜牧、宜菜、宜果、宜渔的无污染净土、地上地下水资源、600余种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2000年,在政策的促进和市场的引导下,全区刮起“绿色风暴”,形成强劲发展势头,绿色食品播种面积达43.3万亩。全区拥有29户绿色食品和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达9大类200余个品种,进占国内外市场。其中“北奇神”和“丽雪”等名牌产品驰名中外,绿色产业向基地化发展,成为前途广阔,结构调整的朝阳产业。
在“二次创业”中,大兴安岭地区积极改进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农业与农村政策,持续倾斜政策和资金,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农业内部结构逐步向效益型、生态型和绿色型转变。
在“二次创业”中,大兴安岭地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大兴安岭人以新思维、新观念、新政策、新环境,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发起结构调整主攻战役,努力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环境。同时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先后开展了“城市改造”、“净、美、倡”等活动,使林区面貌新、人民精神风貌新、招商引资吸引力新、经济发展环境新。2001年,地委专题推进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发展”的教育活动,使全区人民自觉地以创新意识和生态战略,实施结构调整的“二次创业”。
2001年,全区人民在继续“二次创业”中,夺得“十五”计划(2001~2005年)的开门红。取得了发展工程、形象工程、先锋工程、民心工程和企业改革攻坚战、结构调整升级战、森林资源保卫战、社会事业总体战的胜利。大兴安岭人历尽艰辛,终于冲出“两危”重围,以重塑大兴安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作为,谱写出雄壮的“二次创业”的新乐章。
新世纪为大兴安岭注入了新的活力,今日的大兴安岭地区充满生机和希望,今日的大兴安岭人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努力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经济新格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人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以天然林保护工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战略实施等为契机,将大兴安岭建设成为“最富裕最文明”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