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区有个地方宗祠,位于金沙街沙贝的宋名贤陈大夫宗祠,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祠屋顶上的琉璃花脊至今仍鲜艳夺目,惟妙惟肖。该祠已孕育出七进士五乡贤和官宦名士30多名,其中明代探花、抗清名将陈子壮尤为出名。根据陈子壮抗清故事改编的粤剧《血染越王台》曾轰动一时。1987年该祠辟为陈子壮纪念馆。
宗祠为硬山顶大木小式,坐北向南,前后两进,有东西廊,天井宽敞。主体建筑占地795平方米。宗祠门前有宽阔的7级石台阶。阶前场地宽广,一口大水塘绿波涟游,环境秀丽。前座面阔3间,进深2间。琉璃花脊工艺嫡熟,牡丹花枝唯妙唯肖,上塑“道光丁末”(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和“英华店造”字样,为省内现存较早琉璃瓦脊之一。1986年重新装上整鱼宝珠。碌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大门石额上刻“宋名贤陈大夫宗祠”,有道光二十七年及丁末年款印章。按原样恢复的木板门联是:“一间七进士;四代五乡贤”。7进士是自陈氏始祖陈康延(南宋人)至陈子壮(明末人),乡贤则指乡间有才德者。塘头有琉璃人物亭阁。正面青砖墙磨砖对缝。后座称世德堂,面阔3间14.6、进深3间12.4米,13架纵4柱前出卷廊。廊前有石栏板4块分别雕“万寿无疆”4字。瓦面与前座相类,唯瓦脊当中无宝珠而施陶塑罗马字时钟。世德堂左侧为忠烈祠,是祖明末抗清志士陈子壮的。后人称陈子壮与顺德陈邦彦、东尧张家玉为“明末岭南三忠”。
古色古香的宗祠也有了一些现代色彩。南粤先贤馆首批50历史名人名单公示里有了陈子壮的名字,老人们就会贴一张红榜共示;村里陈家的后人买下一家店铺门面送给了祠堂,祠堂的管理者们也会贴出一张感谢信——时代在变,祠堂自然也在变,但是祠堂的力量在变化里依旧强劲。祠堂旁边是一所小学,孩子们中有不少是知道陈子壮这个名字的。
如果想感受一下历史的文化气息,陈大夫宗祠就是一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