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走近普宁

历史

从明清走近普宁

普宁历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汉时隶属南海郡揭阳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隶属潮阳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3都,取普遍安宁之意首建置普安县,初始县治设于戎水都(今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境内)。至万历十年(1582年),将普安县改称普宁县,又将普宁县洋乌、戎水2都划归潮阳县管辖,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厚屿(今洪阳镇)。清雍正十年(1732年)广东巡抚杨文乾奉旨批文将潮阳县戎水都170个村、贵山都西半部93个村以及洋乌都尾段45个村划归普宁县管辖,在明、清两代普宁县隶属潮州府,民国时期隶属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名称来源

普宁始建城于明朝嘉靖年间,普宁的首置名称在上个世纪有较大的争议。作为普宁最早的地方志,明万历《普宁县志略》记载初置即名普宁,表述相同的还有万历《广东通志》、《明史》及郭子章《潮中杂纪》,认为取“普遍宁谧”之意名普宁。而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称安普县,《大清一统志》以及后来的《潮州志》则沿袭了初取“普遍安宁”之意名普安的说法。1986年在普宁首治贵屿一座三山国王庙外墙发现的“去思”碑否认了前两种说法,证明初置即“赐名普宁,是潮之剖为普也”,并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开发,潮州府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都日渐殷实富足,但三都离县城一百七十余里,“势难遥制, 重以山寇屡扰”,巡按陈联芳、总督张臬等疏言“宜割三都设县治, 以便统驭, 取名曰普宁”。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都地域,可能取“普遍宁谧”之意或沿用移民至此的莆田人的“莆田安宁宁谧”之意,莆谐音普,命名普宁,首在今普宁市境内首置普宁县,并建筑城郭。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分置普安县。万历年间改安为宁。

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革命军于武昌发动首义,同盟会方次石(普宁早期赴日留学生)于普宁起兵响应。1911年11月,同盟会员刘任臣率先领军入普宁城。1923年5月25日,普宁再次为陈炯明军所控制。1925年3月12日,蒋介石、何应钦、周恩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东征军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在普宁城西的里湖打败陈炯明部林虎劲旅。1925年11月2日,东征军由里湖经安仁抵普宁城,周恩来在县商民大会演讲,筹措军饷。同年,师长何应钦任方芝庭为普宁县长。

近代
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在流沙镇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普宁县先后隶属广东省潮汕专署、粤东行署、汕头专区专员公署、汕头地区行政公署、汕头市、揭阳市。1950年3月1日将惠来县的南阳山区505个村、陆丰县的大坪乡以及揭阳县的九斗、乌石村划归普宁县,1952年普宁县驻地由洪阳迁至流沙镇,1958年12月惠来县并入,1961年3月惠来县析出。1991年揭阳撤县建市(地级)接管普宁县。1993年4月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71号文)批准普宁撤销县建市(县级)由省直辖,揭阳市代管至今。2000年12月撤流沙镇,整合周边设流沙东、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四个街道办事处, 2002年池尾撤镇设街道办,2013年燎原和大南山撤镇设立街道办,形成七街办共同作为普宁中心城区,大南山北麓及燎原、云落北、梅塘东纳入规划控制区。

个人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5/ooibjmahenghui

新浪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5/fapng177444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