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文化(3)

历史

香山文化(3)

  崇文尚武。香山人历来就崇文重教。自明清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香山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许多英才俊彦,产生了众多闻名中外、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早在明代中期,香山文化教育就与中原等地的水平不相上下。嘉靖年间,参加科举人数与日俱增,中举人数达180人之众,其中有16人考取进士,在道德文章上颇负盛名的不乏其人。如黄畿、黄佐父子。黄畿勤于著述,有粤洲先生之称;黄佐参加廷试,五试皆为第一,其著述甚丰,且广为传诵,时人誉为奇才。还有明末官至内阁大学士、明亡后又被南明唐王召为首辅的何吾驺,以及何述玄等,均是当时的名士。到了清朝,香山人读书应试者众,在清初至科举制废除的200余年内,香山有2名探花,107名进士,721名举人,另外尚有贡生和监生589名。虽然科举考试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历代科举取得功名的人员数目也不等于历代香山人才的总量,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毕竟是古代香山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反映了香山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展现了香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顺应自然。香山在远古时代只是珠江出海口伶仃洋上的若干岛屿,所谓“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说的就是秦汉时期香山地区相对独立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大海对缺乏勇气和智慧的族群来说,原是一种天然的阻隔,香山的先辈们却依托它围海造田,把岛屿变成绿洲;大海,有时是一条暗藏杀机的险道,香山的先民却凭借她远涉重洋,开辟金山坦途。靠山抱海,没有内陆城市的封闭和保守,拥有的却是广阔无垠、深不可测的大海和有限的陆地活动空间。香山先民就是在这山与海的结合中历练出开放、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刚柔相济、开拓创新的文化品格。香山沧海桑田的巨变,部分归因于自然的伟力,更多的则应是人化自然的结果。香山先民在持久的与自然亲近的过程中,学会了适应、改造、转化和创新。香山文化因而也在这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中不断获得再造与新生。

  重视商业。香山人向来就有经商的传统。宋代香山立县的县城石岐(史称“铁城”),一直是各种商品的聚散地。元明时期,石岐山下就有商铺十八间的传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以后,澳门与香山地区之间的贸易就更加频繁。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山因地近港、澳和广州,中外贸易和区间的商品流通迅速发展起来。境内除县城石岐以外,小榄、前山、香洲等地,也因商业的繁荣而成集镇。特别是清末民初,受孙中山民主革命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香山的工商业再一次出现蓬勃生机,县治石岐工商业在原来十八间商铺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民国时期,虽屡经战乱,商贸活动受到影响,但民间墟市仍然断断续续地进行,对外贸易也没有完全中止,商贸传统因此传承下来。

标签: 广东省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