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镇衙甪里村疃里自然村,来自本地和常州、上海等地的近百位苏姓子孙齐聚一堂,颁发最新编纂的《苏氏族谱》。而正是这套族谱的颁发,揭开了一段历史之谜:这些苏姓子孙,竟然都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嫡系后裔!
□商报记者 施晓平 文/摄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那里跟苏州相距数千公里,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他的子孙怎么会迁居苏州西山岛?听到这样的消息,许多人怀疑:金庭苏姓居民会不会是硬拉名人做祖先?此次重修族谱的发起人之一苏月松也说,他孙女在学校提起自己是苏东坡的后代,结果同学们都说她吹牛。
但事实终究是事实。苏月松说,他们祖祖辈辈口碑相传,他们就是苏东坡的子孙;族谱更是最好的证明。根据族谱记载,苏东坡一生到过许多地方,其中常州去过10多次,晚年还住在当时属常州地区的宜兴,并在那里购买过田产,直到辞世,他的小儿子苏过就此定居常州。到苏氏第八世(以苏东坡为第一世)出了个苏止华,当时大约是南宋末年,因为时局动荡,喜爱太湖秀美山水的苏止华就迁居西山岛上的慈里村,被称为“洞庭派”,按现在的地名则可以叫“金庭派”。后来苏氏子孙又从慈里村分迁到北面约1公里处的疃里等处。目前,健在的金庭苏氏子孙约有四五百人,金庭镇也因此成为苏州地区苏东坡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这些子孙中,辈分最大的是第27世,就住在疃里村;最小的是35世,今年才9岁,住在木渎镇藏书钟家桥。
苏月松说,《苏氏族谱》已经多次重修,上一次是在1948年,是常州的苏氏子孙发起重修的。他们此次编纂的族谱,是《苏氏族谱》的第九次重修,编纂的时候参考了常州的老谱,所以来源是可靠的;再增补了后来出生的子孙姓名、婚丧信息。不过,他们的这套族谱,重点记录的是迁居金庭的苏氏子孙,是洞庭派有史以来第一次单独修谱。
“我们现在不修族谱,再过几十年也许就很难再修了,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把苏家的文化延续下去!”苏月松透露,修谱活动是2010年2月正式开始的,为了搜集线索,他们先后放车子跑了30趟,足迹遍布东山、苏州城区、常州、湖州等地,其间甘苦备尝,终于完成了编纂、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子孙迁居金庭后,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只偶尔出过少数读书人。其中十七世有个叫苏诏的,能诗善文,孩提时代就出口成章。父亲带他去亲戚家喝喜酒。亲戚出了一个上联:梨白桃红柳绿菜黄真可爱。现场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苏诏却对了这样一个对子:水明山秀风清云淡实堪有。据说,当时苏诏还不过七八岁的样子,可惜族谱里对他没有太多记载,否则也许还能挖出更多的故事。
在回答苏东坡子孙为何大多默默无闻时,三十一世子孙苏建东说,当年苏东坡境遇坎坷,看破红尘,所以曾立下遗嘱,关照子孙只可读书、种地,不要做官。子孙们遵照他的遗嘱择业,所以很少达官贵人。
苏东坡大名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们习惯上把他称为苏东坡。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以文学著称,被人合称为“三苏”;他又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等人被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延伸阅读
他是苏州最知名的形象代言人
苏东坡的苏州缘
苏东坡这位大文豪,尽管没有在苏州做过官,但跟苏州很有缘分。在这里,他不但游览了大好河山,也结识了许多莫逆之交、红颜知己。这个温柔水乡,为仕途坎坷、放荡不羁的他,抚平了心灵的创伤……昨天的颁谱活动现场,帮助编纂《苏氏族谱》的张玉清老师等专家、苏氏后人,为记者讲述了苏东坡的苏州缘。
为虎丘做了个免费大广告
许多人都知道,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有句广告词,叫“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为虎丘做这个免费大广告的人,就是苏东坡。
不过张玉清说,苏东坡的文集里找不到这句原话,能找到的只是:“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意思是说,到苏州,不游览虎丘,不拜谒闾丘,是两件遗憾的事,这可能就是“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出典所在了。
张玉清介绍,上面提到的“闾丘”是位苏州人,全名叫闾丘孝终,曾在黄州担任太守。苏东坡写的诗被认定为诽谤朝政,于是朝廷把他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就在闾丘孝终手下任职。闾丘孝终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知道苏轼才高八斗,是个饱学之士,很敬重他,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友谊。所以后来苏东坡来苏州,总要去看望告老还乡的闾丘孝终,叙叙旧情。闾丘孝终住在一条小巷里,这条巷子后来就用他的姓氏命名,被称为“闾丘坊”,具体位置就在今天人民路因果巷的北面。
游历苏州入住定慧寺啸轩
双塔所在地定慧寺巷,跟苏东坡也密切相关。张玉清说,苏轼在杭州、湖州做官期间,曾多次来苏州游历,并借住在定慧寺,与寺中僧侣、居士十分友善。寺院还为苏东坡专门造了一座寓所,取名“啸轩”,以寄托他啸傲林泉的志向。
张玉清介绍,后来苏东坡被贬到广东惠州。在这苏东坡最穷困、孤独、失意、人们都避之不及的时候,定慧寺守钦禅师派遣居士卓契顺,长途跋涉三个月到惠州探望他,并为他带去了家书,以及《拟寒山十颂》诗。苏东坡为此和诗八首,又写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赠给卓契顺。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和定慧寺的这一关系,就在定慧寺巷建造了一座祠堂———苏公祠。现在祠堂虽然没有了,但还有一条弄堂被称为苏公弄。
阊门赋词赠送红颜歌妓
阊门一向是苏州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这样的地方,少不了歌妓麋集。当苏东坡离开杭州去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歌妓守在阊门出城处,为他设宴饯行。于是,苏东坡写了名为《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的词,酬赠佳人: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衣,图得见时说。
张玉清认为,这首词通过“旧交新贵音书绝”和“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的对比,显出歌妓不趋炎附势的品德,说明苏东坡十分珍惜跟这位歌妓的情谊,把她视为自己沦落天涯时的知音。
《洞庭春色赋》夸赞太湖
在此次颁发的 《苏氏族谱》里,还收录了苏东坡所写的一篇文章———《洞庭春色赋》。三十一世子孙苏建东介绍,苏东坡当年曾来过西山岛慈里村万花谷三次,这篇文章,很可能是他饱览了西山一带的风光,有感而写的。
张玉清则认为,喜爱安静的苏止华之所以迁居西山岛,很可能是受了《洞庭春色赋》的影响。
张玉清等人透露,苏东坡后代迁居苏州的还不止苏止华一支。根据他们掌握的线索,还有苏国器、苏国治兄弟迁居苏州采莲巷;民国前后有苏向保从宜兴迁居苏州大成坊;苏金安从江阴横塘桥搬迁到苏州葑门,“这么多子孙迁居苏州,延续了苏东坡和苏州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