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洞与野人石
公元1601年,凤冈土地,废除土司,改置县治,县名龙泉。 公元1603年,龙泉石城工程完竣。
公元1608年,《龙泉县城图》问世。
城图展示,四门都是官道。而南门官道,道左一山,标名“野人洞”;道右一水,穿水过河,标名“土塘”;野人洞与土塘,东西相对。
历史上的这条古道,今为326国道。由南驱车进城,凤凰广场先入眼底。凤凰广场与野人洞,西东相对。广场之内有人工湖,湖中有“野人石”,说是“野人”的形体。“野人洞”与“野人石”,分述于下:
野人洞: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贵州通志》载:“龙泉县野人洞,在城南。”清康熙《龙泉县志》也载:“野人洞,在城南里许。”
近日,笔者考察“野人洞”,见其位于凤凰广场对面的山脚,地名竹林湾,隶属龙泉镇三坝村,县城第三小学施工的工地,其洞因建房已湮灭无存。回忆这里,翠竹竿竿,郁郁葱葱。竹林深处的“野人洞”,洞形条长,洞道狭小,涓涓流水,蜿蜒西去。今从人工涵道,流入广场人工湖内。今年大旱,泉水未断。
所谓“野人”,俗称“人熊”。传说:人熊全身黄毛,形象可怕。见到人时,毛茸茸的上肢,像铁钳一样,紧紧钳住对方的手,闭目大笑。笑声停止,眼射凶光,盯着猎物,呼叫同类共餐,留下的是一滩血水和几根骨头。防范的方法,是肘套竹筒,趁人熊闭目大笑之时,抽出筒内之手逃离,或将人熊击毙。人熊没有了,野人洞还在,成了明朝时期,龙泉县八景之一:“野人诞雏”。野人洞是凤冈历史上的名胜。 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历史进入清王朝统治。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龙泉知县张其文修县志,他说“野人诞雏”传闻荒唐,义不渉正,八景除名。另改录龙湫泻碧、凤冈拥翠、衙斋五桂、清江一水、龙穿石径、鱼化泉源、太极腾云、石崖字镌,为龙泉县的八景。
张其文对野人洞之除名,是这样交待的:“野人洞,在县南里许,八景‘野人诞雏’即此。传闻义不渉正,且荒唐无谓故去,不入景”(载《龙泉县志· 山川名胜》)。
野人石:史志不载,口碑流传。当地人说,“野人诞雏”就是“野人”生下的娃儿,人熊生下的仔仔,他的样儿,至今仍有一天然实物形似,那就是黑洞“野人石”。
凤凰广场人工湖中有个小山岛,其下惟有一洞,人称黑洞。洞顶是石,洞壁也是石,洞底却是水。宽有3.6米,高有2.5米,“野人”坐在洞口的左壁。你看他,躬身曲膝的坐在地上,上肢曲肘扶搁膝上,俯首沉思,思考家族没落。“野人”形神,惟妙惟肖。
所谓“野人诞雏”生下的“人熊”坐位身高1.8米,侧身的前后躯体1.2米。假如他能站起直立的话,当是地球上巨人中的巨人。
传说,“野人诞雏”生下的“人熊”从野人洞走出觅食,沿着溪岸走去。忽见一群男丁,吓得他跳入水中爬行。这群男子也看见了野人,捉活的、捉活的!野人不敢回头,窜入另一山洞。洞内不宽,洞水不深,只是洞无天光,伸手不见五指。野人认为十分安全,渴饮洞中水,饥食水中鱼,长期在此洞中栖息,变成了今天的野人石。
追捕的人群追到洞口,只见洞中漆黑,谁也不敢入内,人们称此为黑洞。其地名也称黑洞,沿用至今。 又传,有天,一队兵丁路过,领头之人惊叫:“野人、野人!”众目望去,野人坐在洞口。长官下令:捉活的、捉活的!“丘八”(兵)要捉活的,大家冲到洞口,野人遁迹消逝。黑洞漆黑,不敢入内。返身回走,百十步后,回眸再望,野人仍在洞口。人们再到洞口,野人隐匿不见。离开洞口,野人又现。长官说:“大白天见鬼,快跑!”
野人石之奇,远眺它现形,近观无影。爷爷的爷爷讲述,“野人”有福入“官书”,“人熊”吃人居黑洞。他在黑暗中生存,时隐时现。最后化为岩石,成为山精水怪。先民又说,改恶为善,回头是岸,黑洞的泉井,在“野人石”旁边,有“野人”长期守护,人们饮用安全。行旅经此,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野人”,各有不同的感受。
“野人洞”消失湮灭,“野人石”完好无损。明代龙泉八景之一的景点,载入著名史籍的“野人诞雏”只凤凰广场的黑洞留痕。
此洞穴文化,独特之至。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它,传播和保护它。(看下图)
凤凰广场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