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东与临沧地区接壤,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邻,东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交界,西南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毗邻,正南与西北接缅甸,拥有国境线167.78千米。总面积19040平方千米。有世居少数民族13种,少数民族人口有24万人,有华侨、侨眷、归侨28.9万人,华侨分布在29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主要的侨乡。
保山,古称永昌。历史上,曾是滇西最早的原始居民“蒲缥人”的栖息地;战国中期,为古哀牢国统治中心;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在此设县置吏,“哀牢转衰”;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保山市的前身永昌郡宣告成立。文献记载,当时的永昌郡地域极广,大致相当于今滇西、滇南及缅北广大地区,有231897户计1897344人,从面积看为卓立东汉的天下第二大郡。
保山市于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其前身保山地区则始建于1949年12月28日,当时辖域甚广,共7县、7设治局,包括今保山、德宏全部及临沧、怒江一部分,后几经调整,形成现在格局。即一区四县: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
保山由于自然的环境比较好,兰花很适宜在当地种植。所以保山人民挖兰花、养兰花、买卖兰花成为风气。所以保山赢得了“兰城”的称号.
保山年均气温14.9°C-17°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地、森林、矿藏、水能、地热、天然气、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42.5%,地上植物22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1400多种,地下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的铁矿、铅锌矿、硅藻土、硅灰石等矿藏,褐煤探明储量3.1亿吨,天然气远景储量260亿立方米。澜沧江、怒江、龙川江穿境而过,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89万千瓦。有170多个地热泉田,为全国第二大热气田,热能储量250万千瓦。市内有以"世界动植物南北交汇走廊"、"物种基因库"的美誉名扬世界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神奇壮观的腾冲火山热海(已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的怒江大峡谷,国家级保护区北海湿地,记载中国抗日军民丰碑和日军罪行的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的松山抗战遗址,南方丝绸古道等众多名胜古迹。
保山作为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展示了新的风貌,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国民经济增长率在9%以上,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可达980830 万元。初步建成了以制糖、冶金、食品加工、制药、木材加工、电力等为主的工业产业群体,金属硅、电锌、白砂糖、实木门、腾药深受市场青睐;粮食、油菜、甘蔗、烤烟、香料烟、茶叶、咖啡、核桃、畜产品已形成优势和拳头产品,是国家和云南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料基地,保山小粒咖啡以其独特的品质享誉海内外,保山香料烟创"产量、出口量、质量"三个全国第一,为全国最大的晾晒烟基地。全市公路四通八达,320国道和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纵贯全境,公路通车里程达9936公里,昆明到保山的高速公路已全线开通,保山到龙陵的高速公路已于2004年6月开工建设,保山国家二级机场通航昆明,航线距离370公里,腾冲机场建设、腾冲至缅甸密支那公路改建工程已经开工。苏帕河流域、槟榔江流域电力开发加快,2005年发电装机容量可达40万千瓦。邮电通信联通国际,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已开通程控及移动电话。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保山特产丰富,有翡翠 腾药 腾宣 藤编 翡翠 山珍鸡枞腾冲农民画 “茶乡”的茶 蒲缥甜大蒜香料烟 尼诺茶芒果 清凉磨锅茶小粒咖啡 腾冲斗笠 “云子” 茶油 永昌古织 香蕈 棕包米 水籽石榴。
保山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傣族、回族、佤族、满族、傈僳族、景颇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等13种世居民族在这里生生不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