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个 传 奇
一国之都,犹可变更,一座治城,岂有不可移动之理!
1950年元月4日,旧县城金华镇。一艘艘帆船顺流而下,一辆辆马车向南疾驰,一排排步行的队伍望南而行。根据射洪发展的需要,经川北行署批准,伴着国民党散兵游勇的冷枪,射洪迁治行动毅然实施!县委、县府、县警卫营、公安局、税务局、粮食局、县人民医院等县直机关单位,分别来到太和镇的中央银行(现天府旅馆对面老教委机关)、天上宫(现县府招待所内)、天主堂(现县政协内)、万寿宫(现公安局后院)、城隍庙(现县委党校内)、靖天宫(现县防疫站内)等地,因陋就简,挂牌办公,一颗强健的心脏开始跳动。
1950年11月,热火朝天的太和镇河堤建设工地,号子声震长空,歌声唱暖寒水。数千筑堤大军在县委、县府的组织下,带着翻身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夜以继日地修筑太和镇防洪大堤,一条屏障很快竖立起来。1982年,这条屏障又被增高加厚,成为长3.5公里的钢筋混凝土大堤,太和镇的隐患得到有效消除。
江水日夜流,堤内的阳光是如此明媚,堤内的夜晚是如此安祥。而今,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城市,我们的县城,是如此令我们激动!她的气度,她的风韵,她的美丽,曾经给多少外地人以惊喜!那一幢幢不断拔节的高楼,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那一块块赏心悦目的如菌绿地;那十里通衢,满街灯火,冲天人气,无限商机,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一个神话,一个传奇。建国几十年来,她的面积和人口扩大了近10倍,她的辐射力和向心力超乎想象。省委书记谢世杰说,我的意思,是把射洪建成一个市。
历史上的许多时候,射洪皆不被外人所知。因此解放前的射洪人外出,总说自己是三台人、绵阳人,以免遭轻视。今天,一个个国家级项目在此实施,一个个外地团体来此考察,一项项重点工程次第竣工。如今全县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25.1倍;财政收入比1949年增长72.9倍,居全省第三位、全国第48位。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加快经济发展试点县”,今天射洪的名字是如此响亮,射洪人终于伸直了脊梁。
公元前1324年,盘庚顶着商朝贵族的反对,毅然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居“天下之利”的殷,从而开创了“盘庚中兴”的辉煌。一个县不能和一个国家相提并论,射洪奇迹般的崛起也系多种重要因素促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否认“移县”在射洪的发展和进步中的独特作用。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幼芽,浸透了奋头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