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淮阳的成语典故

历史

发生在淮阳的成语典故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国、淮阳国、陈州,因处于淮河之北而得名淮阳。这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在五亿七千万年前,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淮阳古陆。淮阳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6500年前,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与女娲氏“抟土造人”,繁衍了中华民族。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又在此建都,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和医药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首建陈国,周武王以国赐姓,后被谥为陈胡公。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道教始祖老子出生于陈国苦县(今鹿邑),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并留下“陈蔡绝粮”的千古绝唱。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西汉刘邦封子刘友为淮阳王,建淮阳国。三国时期“才高八斗”的曹操之子曹植被封为陈王。由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朝历代,文人骚客趋之若鹜,三国时的曹植,唐代的李白、李密、李商隐、张九龄、张继、卢纶、岑参,宋代的苏轼、苏辙、晏殊、张咏、张耒、范仲淹等文坛巨匠曾留下歌咏淮阳的诗、词、赋660多篇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陈国诗歌《陈风》10首。同时,有30个成语典故也发生在淮阳,或与淮阳有关,却鲜为人知。在编修《淮阳县志》(1988-2008)过程中,被我们挖掘出来,将载入史册。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先陆续发在这里,以飨读者。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桓公完的同父异母弟州吁,受其父卫庄公的溺爱,并委以为将,使他养成恃勇凌人,骄纵不法。其党羽石厚心术不正,助纣为虐,二人勾结为非作歹,阴谋策划篡夺君位。周桓王元年(前719年),野心勃勃的州吁,在心腹石厚的配合下杀害了哥哥桓公,自立为君。州吁窃位不久,即肆意残害百姓,倒行逆施,致使卫国上至大夫,下至百姓的不满,视二人为乱党贼子。鲁国大夫众仲曾预言:“州吁穷兵黩武必伤众,对内刑戮忘加必失亲,众叛亲离,必难成事。”

州吁面对“众叛亲离”的严重局面,担心百姓不服而造反,于是和石厚商议如何稳定民心。因石厚的父亲是卫国有威望的老臣,决定由石厚向父亲讨教对策。辞官居家的石碏是位忠耿之臣,憎恶州吁、石厚狠狈为奸,就机出计,欲以锄奸。鉴于当时诸侯国君即位,需得到周天子的批准,才能稳定君位。于是石碏要石厚陪同州吁去陈国求助陈桓公,石碏说:当今陈桓公得宠于周天子,陈国与卫国交情又好,由陈桓公向周天子美言疏通,定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与支持,便可安抚百姓。

州吁、石厚不知是计,便一同去了陈国。石碏暗地里却抢先派人给陈桓公送去密信一封,言明州吁和石厚是杀害国君的罪人,请求陈桓公援助卫国锄奸。州吁和石厚到达陈国,接待他们的是大夫子碱,即带他们到太庙去见陈桓公。太庙门口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忠不孝,无德无义者不得入内。”不免让二人吃了一惊,州吁、石厚还是硬着头皮进了太庙。陈桓公立即下令将二人拿下,当众宣读了石碏的密信。密信说:“州吁和石厚大逆不道,谋杀国君,篡夺君位,请陈国帮助卫国伸张正义,除掉二人。”

石碏接到陈桓公捉住二犯的通报后,立即同大臣们商议如何处置。对州吁肯定是处死无异,而石厚是石碏的儿子,众臣拟从轻处理。石碏说:“我怎能为私情而不顾天下大义呢?”坚决不容,并要亲自去陈国执刑!家臣獳羊肩将他拉住,表示愿意代替年迈的石碏前去。于是,卫国派出左宰丑去陈监杀州吁,石碏家臣一同前往处死石厚。卫国随即立了新君,国家恢复了安定。人们称赞石碏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徇私情的行为,称之“大义灭亲”。此成语与“众叛亲离”这一相关成语载于《左传·隐公四年》,从此流传下来。

按:该成语文中提到“陈、卫两国交情好”,是指卫桓公完的生母戴妫及其姊厉妫二人均待奉卫庄公。桓公完被州吁杀害后,姊妹二人归陈,卒后併葬于陈(今淮阳城东南双冢村北),二墓相连被称之“双冢”。州吁、石厚二人利令智昏,忽视了陈、卫的友好关系,而石碏恰恰巧用了这种关系,为国锄奸。

颜回食埃

春秋时(公元前489年),孔子携弟子们周游列国,来到陈国、蔡国边界,一连七天都没吃到饭了。子贡携带钱财,冒着危险到处去筹粮,好不容易从当地村民那里换回一些米。颜回和子路两人在土屋生火煮饭,饭快熟时,从屋顶上掉下一尘块,正落在了饭锅里,颜回捞起这块夹有尘土的饭团,捨不得扔掉,就塞进自己嘴里吃掉了。这一情景,正好被在远处井边的子贡看到,以为颜回是在偷吃,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去问孔子:“那些有仁德操行的人,会因穷困而改变志向名节吗?”孔子说:“在穷困之时,改变志向与名节,怎么能称得上有仁义廉耻呢?”子贡说道:“老师一贯夸奖的颜回,他总不会改变名节吧?”孔子肯定地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刚才看到的情形告诉了孔子。孔子沉思了一会说道:“我向来相信颜回,虽然你说的是亲眼所见,这其中可能另有缘故,待我来问一问他就知道了。”便招来颜回说:“我梦到了祖先,大概是祖先在开导我吧!你快去将煮好的饭端上来,我要先敬奉祖先。”颜回难过地回答:“不可,这饭已被我动用。刚才有块尘埃落到了饭中,丢掉脏了的饭团我觉得可惜,自己就把它吃掉了,因此不能再用来祭祀了。”孔子愰然明白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吃掉它。”

颜回走后,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由来已久,并非是今天。”弟子们从此对颜回更加信服。(见《孔子家语·在厄运》)

对“孔子食埃墨”的典故,《吕氏春秋》较之《孔子家语》记述的略有差别,然更为深刻。

其别于《孔子家语》之处在于:“颜回食埃墨”并不为子贡所见,而是孔子亲眼所见。《吕氏春秋·任数》记,“孔子望见颜回从锅中捞饭吃。认为颜回先不敬奉长上,而是自己先偷吃,不顾礼规,很是生气。颜回给孔子奉上饭食,孔子装作没看见,起身说:‘前,我梦见先人,我要用饭先敬奉。’颜回说:‘不可,有炭块掉进饭锅里,饭已不干净,用它祭祀不吉祥,丢掉又可惜,我已将脏饭团吃了’,孔子听后深为感叹地对弟子说:‘人们相信的是眼睛,总以为眼见为实,其实并不见得;人们相信的是心,然心感悟到的也不一定可靠,弟子们呀!你们要牢牢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多么地不容易呀!’”孔子一番话说得如此深沉,体会又是何等深刻。

后来,“颜子食埃”这一典故被用来指贤人被猜疑,蒙受冤屈。

按:关于孔子师徒绝粮处,《论语》言:“互乡难与言”之互乡,即今河南商水东南固墙村,春秋时属陈国南之边境,与蔡国东境蔡沟相邻。固墙、蔡沟两地当为孔子师徒“陈蔡绝粮”之地。至于今淮阳县城西南隅弦歌台为孔子师徒当年绝粮之馆舍,实属误传。弦歌台属后人为孔子“在陈绝粮”所建的象征性纪念建筑。在陈国,孔子有友好的陈国贤大夫司城贞子,又有敬重他的国君陈湣公,孔子一行绝不会在陈国都城挨饿。

关于孔子游陈时的随行弟子,据孟宪斌先生的考证,有16位之多,四科代表的“十哲”都在其列。“颜回食埃”文中,提到的颜回、子路、子贡,是孔子最亲近最看重的门生,另有陈国弟子巫马施、公良孺、子张。他们各有所长,身通六艺,都是孔子的高足,均属“七十二贤”之列。其间,除了子贡有短暂离开及冉求受聘由陈提前回鲁外,下余14位弟子均伴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始终,师生亲如父子,直到最后一同回到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