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民歌种类简介

历史

罗定民歌种类简介

泷风(泷水民歌)
主要流传泷水地区(含罗定、云浮、郁南),从唐代开始,内容包括有泷水谣、泷水山歌、泷水别体山歌、采茶歌、灵山山歌、平台山歌、蛋歌、木鱼、龙舟、顺口溜、卖花歌、麒麟歌、赞歌、禳歌、乩语、谶语歌、丧歌、喃呢歌、签语歌、字眼(兴嫁歌)、竹枝词、能咕歌、泷州歌、谜语歌、谚语等三十余种歌谣,多用泷水方言创作演唱。屈大均《翁山诗列》便有罗定山歌。现已收集约一万首,估计约200万字,尚有一百余种手抄本、油印本待整理,已整理出电脑文本约130万字,暂编为三十七卷。
泷水民歌为广府方言区数量最多,最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歌谣,其文史价值不逊于广东省内任何地区的歌谣。五十年代,罗定女歌手伍凤英曾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后郁南县山歌之乡连滩镇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云浮旧有“歌村”,每年各地均有山歌擂台赛。
泷水山歌
分布于泷水地区(含罗定、云安、郁南)及相邻县市,起源于唐,体裁形成于明代隆庆年间,传承及创作者代表人物有嘉庆年间陈书锦、黎耀宗,民国梁运谋、吴鉴光、龙宝三、谭洪恩等,建国后传人有伍凤英、谢三、谭克新,当代有郑全、莫福、莫池英、区大荣等。内容分为讲古歌、独唱世情山歌、对唱世情山歌、擂台山歌、歌信、祝颂山歌、大话山歌、猜谜山歌、花鸟虫鱼山川山歌、情歌、短篇山歌等,生活与劳动中互相对唱,各地每年均举办各种山歌擂台,现已汇编约80万字,一千余首,尚有油印本、稿本、抄本约一百余种待整理,已拍摄山歌版本40种。泷水山歌为广东省最有文史价值、广府方言区中数量最多的地方山歌。山歌均用泷水方言创作和演唱,多以四句七言为一阕,也有“七七七三五七”的六句体式,几乎句句押韵,多为口头即兴创作。
能咕歌
能咕歌产生于明代后期的泷水能咕方言地区(即罗定素龙、围底苹塘等地)的群众间。能咕歌是从四句七言的泷水山歌衍变而来,要求一、二、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则可押仄声韵,或可不押韵,早期的能咕歌,“歌”的成分多于“诗”,句中的平仄、对仗有作限制。其表现方式主要是吟唱。泷洲歌产生后,能咕歌的创作也受影响,出现了某些体式句式与泷洲歌相同或相似的“半诗半歌”情况,这些符合泷州歌体裁的能咕歌也可称为泷州歌。
泷州歌
泷州歌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泷水地区的文人诗歌社,主要靠泷水各地众多的泷州歌社组织的赛歌活动去进行创作和推广的,成为泷水地区仅次于泷水山歌的流行较广数量较多的歌种。泷州歌使用泷水方言创作,汲取了泷水山歌与泷水能咕歌体裁和语言的精华,其体式、句式、押韵、平仄、声调都自具特色,构成了有别于传统格律诗的特有的半民歌体的“格律”。泷州歌的搜集整理,是保存、继承和弘扬三罗地区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当地的文化品位,建设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活跃群众文娱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等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灵山山歌
由广西灵山传入罗定,是一种七字四句的变体,第一句变作两个三字句,主要流行于扶合、泗纶、黎少、榃滨、连州等镇。
泷水童谣
唐代以来,泷水地区(含罗定、云浮、郁南)历代创作之儿歌,多用泷水方言(白话、能咕话)创作演唱,极具地方色彩,至今仍普遍流行。泷水童谣多散见于泷水民歌集中,也有很多为口头教授流传,现已收集整理了约200首,并收录进《泷风》中。泷水童谣在广东童谣中极具历史、现实意义的部分。
起源于唐代,内容分为讲古歌、世情歌、对唱、擂台歌、大话歌、猜谜歌、情歌、短篇山歌等,均用泷水方言创作和演唱,为四句七言,也有“七七七三五七”的六句体式,几乎句句押韵,为口头即兴演唱,多分布我市南江流域。

我的网络营销个人秀地址:/upload_files/2021/10/05/pmhyudong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