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面积2077平方公里,隶属于河南省信阳市,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厚重。这里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在此繁衍生息。汉代始置黾县,隋开皇十六年始置县。隋文帝16年(公元569年)定名罗山至今。莽张后李商周文化遗址,是江淮文化的典型代表,素有“小殷墟”之称。公元前489年,儒家圣人孔子周游列国经过这里,留下了“子路问津”的历史典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先后哺育了三国名相费祎、治水名臣黎世序、历史学家尚钺、起义将军张轸等七十多位历史名人。1979年,在莽张天湖挖掘出来的商周古罗国遗址,轰动海内外,举世惊叹!罗氏华人纷纷前来寻根问祖归宗正源,随墓地出土的白酒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于1990年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罗山山之佳作,水之精品交相辉映,勾勒出一辐绚丽多彩的罗山山水画卷。灵山、龙池、何家冲、石山湖等便是这画卷中最璀璨夺目、鬼斧神工的经典。
罗山,地处豫东南,是一块镶嵌在郁郁大别山中的宝石,在这块两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72万勤劳智慧的人民。罗山位于东经114度10分至114度42分,北纬31度44分至32度19分,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肥水沃,物产丰饶,自古就有“江淮宝地、鱼米之乡、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称。
罗山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万亩,县辖12个乡、7个镇、294个行政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72万勤劳智慧勇敢的人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汇集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
罗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代(公元前1世纪)始置县制,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定名罗山。境内有许多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丰富。位于县城西南60公里处有千年古刹灵山寺,寺院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寺门有明太祖朱元璋题写的“圣寿禅寺”匾额,现在的寺门匾额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所写。灵山寺在印度、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有较大影响。以灵山市为中心的灵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分四大景、72洞、108景点。远望灵山,奇峰秀丽、层峦叠嶂;金顶朝宇,俯视豫鄂,万顷千堤;登山揽胜,云海松涛,烟霞晃亮,令人心旷神怡,是游览避暑的胜地。景区与全国著名的“云中公园”鸡公山相距20公里,交通便利。闻名中外的商周墓地--莽张天湖后李文化遗址,是江淮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小殷墟”之称。目的出土的白酒,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为世界之最,于1990年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罗山县还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铁铺乡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4万多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铁铺乡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李先念、贺龙、王震、程子华、徐海东、刘华清、吴焕先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罗山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土特产多达百余个品种,其中以茶叶、板栗、鳝鱼、板鸭、大蒜、莲子、桔梗、香菇、黑白木耳最负盛名。地下矿藏有金、银、铜、铁、锰、钨、钛、钼、铅、锌等多种有色金属矿和珍珠岩、膨润土、瓷石、莹石、大理石、花岗岩等多种非金属矿。其中,银、莹石、珍珠岩、膨润土品位较高,浅藏易采,花岗岩、大理石储量达数十亿立方米,可开采上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