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之烈士陵园

历史

和平县之烈士陵园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唤醒国魂

在阳明镇东山岭南面的山岗上,坐落着这样一座巍巍石碑:方塔形,高10米,尖顶,碑体四面塑有30厘米见方的文字。北面书有“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西面为“唤醒国魂”,南面为“浩气长存”,东面为“为民前锋”,均用行楷书写。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淞沪抗战中的和平籍烈士而建的,是全国三座淞沪抗日烈士纪念碑之一,与广州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同为广东纪念淞沪抗日的珍贵历史文物,被定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2米高的碑座四面,镶嵌着镌刻碑文和48名和平籍烈士芳名石碑。这48位烈士,是在1931年冬参军的。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六十师第一一九旅第三五七团团长的和平籍人士黄汉廷,在家乡招募了数百名爱国青年参加了十九路军。

面对着这48名烈士的名字,在阴沉的天空下,我们恍如看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又称“上海事变”)爆发。在日军大举进攻面前,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延鍇率领下奋起抵抗,浴血奋战三十三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一次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日的新历程。

在这次战斗中,48名和平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和平籍官兵在淞沪抗战中英勇杀敌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黄汉廷团长传略》中说:“黄团长在此次战争中,率领该团在上海大场、江湾一带屡立战功。该团多是和平子弟兵,实为广东人、和平人的光荣,黄氏之功不可没也。”“和平子弟兵刻苦耐劳,善于作战,平时很团结,为十九路军最有特色的一个团。”

为纪念淞沪抗日的和平籍烈士,十九路军团长黄汉廷于1933年5月倡议全县各界捐款,和平县的乡绅、父老民众纷纷慷慨解囊,为烈士觅得一处安息之所:在和平县城东山南坡建起一座“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据介绍,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烈士纪念碑之一,当时全国的烈士纪念碑仅有寥寥数座。

纪念碑建好后,烈士家属、后人陆续前往祭奠,各界人士亦时来凭吊。

1983年,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被公布为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公布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千古流芳

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8年,位于和平县城南1公里的塔岗山顶上。从南面和北面山脚的石阶上,可直通山顶。山顶有平台,四周砌有水泥栏杆,东侧有一六角小亭。

纪念碑建在平台中央,山石砌成,六棱体形,弹头形尖顶。基座每边长2.5米,碑高15米,北面与南面浮塑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其余四面分塑有中共和平县委第一任书记张富兴题写的“壮志凌云伟大功勋”、原韶关地区专员任之猷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和平县人民委员会题的“壮烈牺牲千古流芳”及“无产阶级的好儿女”。

基座以上镶嵌有碑铭,镌刻着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史略和从解放前到抗美援朝、剿匪、自卫还击战等时期牺牲的烈士芳名。

这是一座很有建筑特色的烈士纪念碑。1983年公布为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每年清明节、“八一”建军节,和平县委县政府都会组织县城的学生、县直单位工作人员举行隆重的扫墓仪式,同时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到纪念碑下瞻仰的人数不下15万人次。2002年12月,它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全省重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