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到牙齿”的群丰四角楼
群丰村林木葱郁,参天的古松与杉木、杂树四季常青,鸟语花香,12座青砖灰瓦四角楼矗立村中,掩映在翠绿的竹林与金黄的稻田间,显得古朴典雅。
客家围屋素以注重严防死守的防御功能著称,此次我们走访的20个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的河源古村落里的古民居,概莫例外。
紫金县群丰村的古民居的设防程度,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群丰村古民居,不仅四角筑有可供上有瞭望、射击的碉楼,甚至连天井亦用厚实的木条与铁丝网封死,防止盗贼从天而降,堪称武装到牙齿。
躲进围屋成一统
在群丰村一片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分布着12座建于清代和民国初年的古屋:选安楼、宝安楼、保定楼、笃祜楼、攀桂楼、天祜楼、俊芳楼、务本楼、务德楼、天健楼、瑞云楼、保大楼。
群丰村古民居,继承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负阴抱阳”的哲学思想,大多依山面水而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活居住理念。
在热浪逼人的艳阳天里,步入群丰古屋内,顿觉清风习习,暑气全消。
村内古建筑多为四角楼,属客家围屋,除笃祜楼、天健楼建于清代外,群丰古民居均兴建于民国初年,堪称民国客家民居标本。
其建筑格局并不是很阔大,以二进堂屋式民居为主,由上下堂和左右横屋组成,屋前有余坪。余坪、下堂、上堂呈阶梯状层层增高,采用山墙搁檩式砖瓦结构;平均占地面积502.67平方米,最小368平方米,最大702平方米。
屋脊分为龙舟脊和排瓦平脊两类,墙体主要采用横平错缝叠砌方式;角楼和虎爪间,则用青砖砌菱角牙子出檐。建筑材料以灰瓦、青砖、花岗岩条石、泥砖、河石、杉木为主。角间、虎爪间、角楼和部分民居整座建筑的外墙上半部分砌青砖,下半部分砌花岗岩条石。
群丰古民居大门额均塑有楼名,楼名中“保”“安”“定”三字出现的频率极高,从中或可窥见群丰刘氏祖辈居安思危、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心态。
事实上,清末民初,导致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社会震荡、民生凋敝的,除了战争,还有历时13年波及两广、港澳台及海南“死亡数至百万”(民国《赤溪县志》)的土客大械斗。
学者刘平,在《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一书中记载,“这张斗祸(指清末民初的土客械斗)起于咸丰四年(1854年),止于同治六年(1867年),延续十三年;斗祸起于鹤山、恩平、开平、高要,蔓延于高明、新兴、新宁、阳春、阳江,浸及于新会、四会、罗定、东安、电白、信宜、茂名等州县。”“至于斗祸余波,影响及于广东全省(包括今海南省)和广西东部地区;就客家本身而言,影响更是波及海外。”
梧桐子网:
个人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5/c4uk4hhy546888655
新浪微博:/upload_files/2021/10/05/aa6i6hhy717
新浪博客:/upload_files/2021/10/05/kw567196601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