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说说关于西周文化的故事。
文王妙计在对付纣王朝的策略上,周文王采取了表面臣属而实质发展壮大自己的政策,以迷惑殷纣王,其主要目的为了取得一个稳定的环境,积蓄力量,为灭商准备条件,表面上承认自己是“大邑商”的附属国,并积极引进先进的商文化,我们在陕西岐山县京当乡风雏村发掘的甲组西周宫殿遗址中出土的周文王时期的甲骨文,从字体看与殷墟甲骨文无异,其内容,如H11:82:“……文武……王其■:(昭)帝(■)……天……典告周方白(伯)……(■)惟足亡左……王受又(侑)又(佑)。” H11:84:“贞:王其率又(侑)太甲,告周方伯,盍虫足,不左于受,又(有)又(佑)。” Hll:112:“彝文武丁,升贞王翌日乙西,其幸再于……文武丁壁……卯……左王。”和一号甲骨文等都明确记载周人祭祀成汤、太甲、文武丁的情况,充分说明周文王时在其首都岐邑建有宗庙,在宗庙祭祀商王的祖先的事实。这种策略在文献中也屡见,《左传·襄公四年》说:“文王率殷之叛国以事纣。”(逸周书·程典)说:“文王合六州之侯,奉劝于商,”《论语·泰伯》: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吕氏春秋·顺民)也说:“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等,都说明周文王表面上是臣服于纣王的。正因为周文王内外策略的灵活和具有迷惑力,使周族这个“小邦”的威信越来越高,国力也愈益强大,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周文王在对商纣王妥协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弃壮大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是对周边小国用既拉又打的办法,对不同对象采取和解和武力的手法,逐个征服,各个击破,随时准备渡河东进,挥师河东,在他释放后短短的七年间,征服了周围不少小国,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形成了对商的包围圈,(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解决虞、芮两国的纠纷后(虞、芮均在陕西境内)“诸侯闻之,曰::西伯盍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膏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邗。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
能力秀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