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塝镇孙冲村有一座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的牌坊,额题“双节流芳”,下刻“旌表故儒生张盛焘之妻蔡氏、故儒生张盛熹之妻田氏”。坊额左侧,刻有建造牌坊的张姓子孙姓名:子(男)泰来、孙兴洛、曾孙汉材等四人、玄孙国炽等八人共十四人的姓名。右侧,刻有呈报和批准旌表的九位官员的职务和姓名,文字历经风雨和人为损毁,依稀可辨,查阅乾隆十四年《黄州府志》、乾隆二十年《蕲州志》、《清代职官年表》等书,试解读如下:
一是总督湖广等处提督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镇国大将军、宗室德沛。此公系清皇族,乾隆二年(1737)九月由甘肃巡抚升任湖广总督,为正二品,乾隆四年七月改任闽浙总督。
二是巡抚湖北等处提督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一级纪录一次崔纪。崔于乾隆三年(1738)三月由陕西巡抚改任湖北巡抚,为一省之长,从二品,乾隆五年四月离任。
三是钦差提督湖广湖北等处学政、翰林院侍讲张映宸。乾隆四年(1739)三月,张由翰林院侍讲(从四品)钦点为湖北学政。离任时间不详,约为乾隆六年。乾隆六年十二月,吏部郎中吴嗣爵接任湖北学政。
四是湖北武昌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严瑞龙。严氏于乾隆三年(1738)十月,由湖南按察使升任湖北布政使,从二品,乾隆六年四月改任福建布政使,六月又回任,乾隆七年二月改任山西布政使。
五是湖北武昌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加三级纪录三次阎尧熙。乾隆二年(1737)四月,阎尧熙从江西盐法道员(正四品)升任湖北按察使(正三品),乾隆五年三月,又升任四川布政使。
六是湖北黄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三次王绎曾。王是宛平贡生,丙辰年(乾隆元年,1736年)任黄州知府。知府当时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为从四品。
七是湖北黄州府蕲州正堂、加三级纪录一次王松龄。此人是正白旗官生,乙卯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蕲州知州(从五品)。
八是蕲州儒学教谕朱铨。此公是宜昌府东湖县(治所即今湖北宜昌市,1912年改为宜昌县)人,举人出身,癸丑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到蕲州任儒学学正(清代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均为正八品)。
九是蕲州儒学训导甘昌祚。甘是汉阳人,岁贡,甲寅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任蕲州儒学训导(从八品)。
被旌表的蔡氏、田氏两人,在现存的地方史志上,记载最早的是乾隆《黄州府志》:
张盛涛妻蔡氏 张盛熹妻田氏乾隆五年以娣姒双节 旌
咸丰、光绪《蕲州志》的“列女传”,也都有记载,并注明依据“府志”。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记载有两点失误:
一是“张盛涛”的“涛”应为“焘”。牌坊上所刻文字为“焘”,“张盛焘”与“张盛熹”是两兄弟,“焘”与“熹”部首相同。
二是批准旌表的年份应为乾隆四年(1739)。最终签批人——湖广总督德沛,于乾隆四年七月改任闽浙总督,旌表公文只可能是在他调离之前签批的。办理这一公文可能花了较长时间,张映宸于乾隆四年三月才被派为湖北学政,此前,从州学训导、州学学正、蕲州知州上报,由黄州知府转呈,再经过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两关,到张映宸案头,起码用了一年半载。
娣姒,读音dìsì,兄妻为姒,弟妻为娣。蔡氏、田氏妯娌两个,年轻守寡,精心抚育遗孤,培养儿子读书,成为庠生(州学学生),家族得以绵延壮大(曾孙四个,玄孙八个),两人双双成为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