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新发现

历史

金昌新发现

据光明日报报道,今年3月中旬,应甘肃省金昌市有关方面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寿龄和武威市博物馆原馆长党寿山等专家一行在金昌市境内考察。认为此前发现的金昌市永昌县境内一处西夏文化遗迹为塔龛悬葬遗迹。此次考古发现的塔龛悬葬数量达53处,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塔龛悬葬遗址。孙寿龄先生撰文详细解释了此次考察的判断依据。   金昌市花大门石刻位于永昌县东北15公里的圣容寺东侧3公里处,是西夏时的塔龛悬葬。圣容寺创建于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安氏之乱后,凉州归吐蕃统治,将感通寺仍改为“圣容寺”。西夏统治后,对圣容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时的僧人多达三千多人。根据唐塔题记,仅党项僧就有1500多人,可见当时的香火之盛。   提到悬葬,人们都会想起,在长江流域两岸的悬崖峭壁裂缝中或山洞中悬置着古人的棺柩,称其为悬葬。在甘肃金昌市花大门的悬崖峭壁上刻有50多座覆钵式喇嘛塔浮雕,塔座下刻一石龛。一般塔高1米至1.5米,宽60至90厘米。龛高、宽、深在25——35厘米之间。石龛是专门安置僧人舍利(骨灰)的。也是悬葬的一种形式,叫塔龛悬葬。   有人认为,花大门塔龛悬葬是元代的。理由是在崖壁上刻有“永昌卫王”四字,这正好证明花大门塔龛悬葬非元代所刻。  花大门塔龛悬葬是至今发现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西夏时的塔龛悬葬遗址。所刻塔的造型均为覆钵式喇嘛塔。喇嘛塔源于印度,首先传入吐蕃。安史之乱后,西凉府被吐蕃占领,银、峟宥、夏诸地是吐蕃牧地,覆钵式喇嘛塔随藏传佛教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