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大帝国

历史

萧山大帝国

萧山区杭州市的南大门,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区,综合实力居浙江各县(市、区)之首。萧山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撤县设市,2001年3月25日,撤市设区。

萧山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钱江一桥、二桥、三桥、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浙赣、萧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东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华东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之一——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位于境内。2006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99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3万吨,两项排名均列全国第8位,机场规模在华东地区列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之后。21世纪的萧山区的交通将以公路、铁路、海运、民航、航道、地铁为主干。2011年,萧山将全面进入地铁时代。

综合实力:  萧山区属于发达地区,人均GDP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萧山区的经济总量历年位居浙江省90余个县(市、区)首位。萧山是杭州的明珠。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 “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级前位。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到2006年再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被命名为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镜乡、中国化纤名镇等称号。2007年,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0.15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4.4%、64.88%和30.7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829元,增长19.53%,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932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11.5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88亿元,分别增长33.0%和34.9%(原口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市、区)级首位。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8元,增长12.5%,超年度计划3.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7131元,增长22.2%;恩格尔系数为0.275。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8元,增长11.5%,超年度计划2.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8383元,增长9.2%;恩格尔系数为0.349。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含外币)388.66亿元,比年初增加72.56亿元,增长23.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2791元,比年初增长24.3%。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1.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4平方米。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累计达146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人均园林绿地面积5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平方米。

经济数据

经初步测算,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986.50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0.5%(现价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2.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3.50亿元,可比价分别增长1.0%、10.2%和15.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人均生产总值(GDP)为81567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1907美元。

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26.80亿元,增长13.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增长17.3%;财政总支出60.46亿元,增长28.6%。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249.32亿元,增长13.1%。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92亿元,增长13.1%。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3.50亿元,增长19.3%。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953377万美元,增长19.7%。其中,进口总额280472万美元,增长13.6%;出口总额672905万美元,增长22.4%;实现贸易顺差392433万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6家,总投资15.48亿美元,当年合同利用外资9.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8亿美元。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40.3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亿元。

人口总量继续呈增长态势。全年人口出生率8.12‰,下降0.0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87‰,上升0.6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25‰,下降0.70个千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02249人,比上年增加7528人。其中男性593535人,增加3053人,女性608714人,增加4475人。总人口中非农人口400929人,增加19797人。城厢、北干、蜀山、新塘四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全区一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73.78万人,其中四个街道20.63万人。

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增长11.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增长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