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惠来(第二话)

历史

解放惠来(第二话)

武装斗争阶段(1947年10月—1949年5月)
中共惠来地方组织贯彻中共中央和香港分局关于开展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1947年10月,在潮汕人民抗征队第三大队摧毁林樟乡公所后,先后建立武工队、抗征队等武装队伍,开展武装斗争。他们开辟大南山、三清山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大力宣传,发动群众,讲形势,讲抗“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的意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和“三征”的罪恶,组织人民政权——“八乡林自治委员会”,发出布告,宣传减租减息政策,组织民兵、农会,进行对敌斗争,袭击前来“三征”的敌人。在三清山区方面,也开展武装斗争,扩大了解放区。从山区到平原,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消灭敌人,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解放靖海。 1948年5月,潮汕人民抗征第五大队在队长马毅友的领导下,镇压了东区“五虎”(五个恶霸地主)。12月,东区办事处主任陈绍宏率领锡溪连队、桥仔头税站武装和民兵用坂美灯塔备用的土炮轰击驻靖海西门外的敌盐警队,敌人内外无援,惊恐万分,只得投降。接着,陈绍宏又带队炸毁盐警的驻地,盐警队见势不妙,下海逃往神泉。靖海区公所的人员也逃跑。从而,关门山东部有8万多人口的靖海区(东区)宣告解放。毗邻靖海区的神泉区除神泉镇区外有4万人口得到解放。靖海解放后,建立靖海区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绍宏。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二支第十团在鲁阳村成立,团长李扬辛,政委郑流阳,政治处主任方文瑞。十团成立后,逐步解放惠来其他主要城镇。
解放甲子 . 甲子港是粤东地区较重要的港口之一,是解放战争时期潮汕地委和香港分局联系的主要港口。1949年1月14日由三清抗征队配合王国权反正部队黄忠部攻打甲子,取得胜利,并由黄忠部留驻甲子镇。2月2日,边纵第十团进入甲子。3月18日,甲子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主任林莱堂。
解放隆江。 隆江是惠来县西南部的重镇,它是敌人进犯大南山根据地八乡林的重要据点,也是大南山人民武装向平原地区开展活动的必争之地。1949年2月2日边纵二支第十团控制甲子港之后,又回师活动于惠城和隆江周围,使惠城和隆江之敌寝食不安,他们怕被各个歼灭,准备从隆江撤兵,固守县城。3月2日,隆江的敌人仓皇抄小路逃进县城,第十团进入隆江,隆江解放。隆江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主任陈克特。
解放神泉。 第十团解放隆江后,乘势进逼港口镇神泉,向神泉敌军发出劝降信,敦促其投降。敌驻神泉自卫中队长方义士接到劝降信后,派代表方多福到隆江军管会要求派代表谈判。在谈判的同时,第十团第四连与第五团主力进入神泉镇并负责妈宫外围的警戒。自卫中队在谈判后解除武装投诚。神泉警察所长邹志超(国民党惠来县长邹瑛之侄)在大兵压境的情势下投诚,神泉宣告解放。同时成立军管会,主任方腾奎。
解放葵潭。 葵潭镇是惠来较大的镇,地处省道要冲,东依大南山,西通海陆丰,西北紧接南阳山,是东江、韩江之间的交通枢纽。葵潭镇除国民党部队外,还有原国民党19路军师长翁照垣一支几十人的联运武装(翁在葵潭附近办的西岭矿场和葵潭农场等企业的武装护卫),配备较为精良。同时,区长黄仕续、联防大队长黄汉良均以翁照垣为后台。解放战争时期,抗征队及民主政权对翁照垣以及葵潭区公所、联防大队采取统战政策,争取他们保持中立。甲子、隆江、神泉解放后,葵潭处于孤立状态。4月25日晚,李扬辛率领第十团四个连包围葵潭,和平解放葵潭。26日,葵潭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主任李达。
解放惠来县城。 1949年4月底,二支队司令员张希非到鲁阳第十团团部同县委和十团负责人部署解放惠城的工作。5月中旬,张希非率领二支队主力第一团、四团进入大南山,隐蔽于石砻口等村,并在石砻口村召开军事会议,进行解放惠城的部署。19日晚,张希非、方东平、陈绍贡、郑流阳等到离城5公里的犁头庵设立指挥部。午夜,各部队按计划挺进惠城,进入阵地,把敌人分割包围。拂晓,我军发起全面进攻,集中火力控制县政府之敌。在准备全面攻击的同时,攻城指挥部又对敌进行政治攻势。指挥部研究后,决定派第十团政治处主任方文瑞为军代表进县政府劝降。方文瑞向国民党县长邹英、敌政警大队长陈家琪讲明形势,阐明我党政策,要求他们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才有出路。邹英等在我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只得同意投诚。至此,惠来县全境解放。惠来成为整个潮汕地区第一个全境解放的县份。

个人能力秀主页链接:/upload_files/2021/10/05/wpmpubiyira

新浪博客链接:/upload_files/2021/10/05/qloij2308589164

新浪微博链接:/upload_files/2021/10/05/kmavo230858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