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学校校歌》创作于1918年, 原名是《福建私立集美学校校歌》(以下简称《校歌》)。从原始谱面上来看, 《校歌》中没有标记出作词者和作曲者, 《校歌》的作词者和作曲者究竟是谁? 《校歌》的歌词是在何时最终确定下来的?《校歌》的音乐形态有何特点? 《校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最早的《校歌》音乐谱例刊登在1923年6月15日出版的《集美学校十周年》纪念刊上, 这是一首用五线谱写作的多声部歌曲, 歌词使用繁体字, 内容与现在的歌词有区别。另外一份较早的谱例刊登在《集美学校七十年》等书目上, 这份五线谱谱例与上面的谱例相比有不同之处, 歌词使用繁体字, 内容与现在的歌词相同, 这是经过修改后的歌词。简谱版《校歌》现在仍然使用,往往是参照上面第二份五线谱翻译的, 采用单声部的方式记谱, 谱例刊登在《集美学校校友名人录》等书目上。
一、《集美学校校歌》创作过程
陈嘉庚先生于1912年9月回国开始兴办新学事业, 1913年创办集美两所小学, 1917 年陈嘉庚先生派胞弟陈敬贤回国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 统称为集美学校。1918 年2月, 在集美学校任职的福建本地教职员经过研究推荐, 由许振源精选曲目, 黄鸿翔撰写歌词, 着手创作《集美学校校歌》。1918年3月2日, 《福建私立集美学校校歌》颁布执行, “诚毅” 校训也同一时间确定发布。校歌的歌词有过几次修改, 今天演唱的歌词全文最早刊登在1933年出版的《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廿周年纪念刊》上。
二、《集美学校校歌》歌词分析
对《校歌》歌词的分析首先需要进行结构划分, 笔者根据歌词的历史变迁与内涵, 结合其曲调乐句的划分, 把歌词划分为四个部分。《校歌》歌词的第一部分是“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 胜地冠南疆”,这部分歌词创作之后没有再修改过。歌词描写了山明水秀的集美, 是中国南疆的最佳胜地。今天看到的歌词第二部分是“天然位置, 惟序与黉, 英才乐育, 蔚为国光。全国士聚一堂,师中实小共提倡”。1918年创作时的原文是“天然位置, 惟士与黉, 泉漳士共提倡, 孕育师中在一堂, 英才乐育, 蔚为国光”。1920年新上任的校长叶渊博学多才、治学严谨, 他亲自确定集美小学为集美师范应届毕业生的实习学校。1921年2月, 陈嘉庚确定校名为集美学校, 内辖师范、中学、实业(包括水产与商科)、女师、小学等五部。为适应集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 歌词修改为“天然位置, 惟士与黉, 英才乐育,蔚为国光, 泉漳士聚一堂, 师中水商共提倡”。后来又因水、商都属于实业, “师中水商” 的提法未能包括小学, 所以后一句又改为“师中实小共提倡”。修改后的歌词登在1923 年的《集美学校十周年》纪念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