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主要史迹(唐朝至清末)

历史

集美主要史迹(唐朝至清末)

大中四年(850年) 筑苎溪陈婆陂。

大观年间(1107—1110) 徐诚建苎溪桥,长73米,为厦门地区现存最长石构桥。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 秋,同安县主簿朱熹出巡安仁里,在西滨蔡林社标题八景诗。
是年 建鱼孚驿站。元代改设深青驿站。

至正十四年(1354年) 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江夏侯周德兴设高浦千户所。
是年 厉行海禁,沿海居民尽迁内地。
洪武二十四年 江夏侯周德兴等始建高浦城。
永乐二年(1404年) 周延滨自漳州徙杏林村开基,繁衍生息。因此地杏树成林,故名。
正统十四年(1449年) 海寇张秉彝率船二百围攻中左、高浦二所,乡绅叶秉乾率民团迎战,死于高浦。
是年 倭寇犯积善里窑山乡,里绅周彝训率民团抗击,与其子周怀炯战死陷马坑(马銮村西)。后人建“有应公庵”纪念。
成化元年(1465年) 自春至夏,积雨连月,田庐禾稼多坏。
成化二十一年 水、旱灾连绵,民多流徙。
嘉靖十五至十六年(1536—1537) 久旱,大饥,民多流孚,饿死者众。
嘉靖二十一年 五月十三日夜 飓风大作,飞瓦拔木,数人合抱的粗大榕树都绝根而倒。
嘉靖二十三至二十四年 旱灾相继,民饥,死者载道,斗米三百余钱。
嘉靖年间(1522—1566) 戚继光于高浦创办“戚公院”。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改称鳌江书院。
同期,光孝寺僧人戒静集资鸠工筑埭于海峰庄,三年始成,名朱埭,又名海丰埭。岁久复决,蔡献臣于天启四年(1624年)集资重修。
万历七年(1579年) 大旱伴蝗灾,饥饿。
万历九年 五月初三日,大雨如注,塌城舍,溺人无数。
万历三十一年 八月初五日,飓风大作,潮涌数丈,沿海民居埭田漂没甚多,船有泊于庭院者。
万历三十二年 十一月初九日,地震,民舍多塌毁,地裂丈余。

顺治十七年(1660年) 郑成功部将陈霸率兵进驻集美。
康熙十八年(1679年) 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筑集美寨,操练水兵,抵御清军。并于附近凿水井,即今“延平故垒”和“国姓井”。
康熙二十年 秋,大旱,禾尽槁。
康熙三十六年 三月,虫灾。
康熙三十七年 四月廿八日,大雨如注,山多崩塌。夜深水涨数丈,船挂树枝,淹没居民数千户,死千余人。
康熙四十八年 八月初一辰时,日全食,昏黑如夜。
康熙五十年 六月、七月 两次地震。
雍正十一年(1733年) 六月二十二日,大雨如注,庐舍漂没无数,桥梁倾圮甚多,死者漂满河面。
乾隆元年 (1736年) 九月初十日,日如火,有星自西方坠,初清白色,后变红,半时始灭。
乾隆十一年 建灌口凤山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学堂。
乾隆十七年 七月初七夜,大风。翌日,大水。大木俱拔,漂坏庐舍无数。
乾隆十八年 大疫。
嘉庆三年(1798年) 清兵清剿海上农民武装,集美“十八龙舳”被镇压。18位船师中7位被捕,其余失踪。
嘉庆十六年 夏,地震。
嘉庆二十四年 夏,大雨雹。
道光十二年(1832年) 八月,海潮汹涌,稻田及盐埕多淹决。
咸丰三年(1853年) 四月初六日,小刀会六千余人攻克灌口。
同治元年(1862年) 五月,地震。
光绪元年(1875年) 飓风加洪涛,后溪等堤决口,屋内水位1米余,树剩数株,人死无数。
光绪八年 十二月九日晚,强烈地震。
光绪十二年 灌口一带流行鼠疫。
光绪十三年 三月十八日下午强震。
光绪十九年 杜四端在马銮村创办銮裕纱厂,为厦门首家纺纱厂。
光绪二十年 六月二十日强震。
同月,大水成灾,人屋漂没无数。
是年,陈嘉庚捐资2000银元,于集美创办惕斋学塾。
光绪二十一年 大疫。鼠死,染者或肿项,或结核吐血,流行甚盛。
光绪二十八年 水灾,庐舍倾没无数。
光绪三十年 十一月,厦门邮政局在灌口开设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一年 三月,彗星见于东方,长三丈许。
光绪三十二年 四月五日,金门海外强震。
光绪三十四年 全年多地震。
宣统元年(1909年) 灌口庄又南、庄育才发起组织闽南同盟会,组建天然农林种植公司为掩护,秘密进行军训。
是年,天花、鼠疫、霍乱、赤痢流行。
宣统二年 春,陈嘉庚、陈敬贤昆仲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十一月十三日,陈嘉庚被新加坡华侨推举为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会长,筹款20余万元,支援闽省新政府。
是年,全年降雨量不及常年之半,井枯河干,为历史上最严重之旱年。
宣统三年 夏,连旱135天,集美、后溪、灌口水井干涸,野无青草,庄稼无收。
是年,缅甸华侨曾上苑、曾广庇创办曾营私立龙山学校和龙山二小,乃华侨在境内办学之滥觞。

余志宾梧桐子个人主页:
余志宾网络营销秀个人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5/ai9ryyuzhi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