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来源
筠城,为新兴县城的旧称,始建于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是新兴县最早的县级行政机构 “临允县”的治所所在。建县初始,因为生产条件所限,只能以土为墙,遍植筠竹为屏障,简易地作为城池保卫的县衙。于是新兴县城史称为“筠城”,而筠城内治所遗址一带,后来形成村落,因村落与衙门的方位的关系,便形成了现在的司前村、司背村。
历史介绍
南北朝时,设立新州治,州治与县治相邻办公,州治在东,县治于西。城池依然是以竹作为城墙。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新州州治迁到现之中山公园处,筠城也从原来的住城渐渐扩大和加固,至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州守王敦仁改筑为砖石城,城坦周长1278步。
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州守黄济又将州治筠城城池以夯土扩大,向南扩宽一里,东西各扩半里,这时的筠城城池周长达到了1484丈,成为新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县城。这时的城池已建有东南西北四个标准的城门,东面临河,南西北城墙外还挖有防御功能宽阔的护城濠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原来的州治建作县署。及后至清朝乾隆年间,筠城城池几经焚毁、崩塌和修复、加固或扩增。
到了民国的1931年,各地兴起拆城风气,时任新兴县长的梁翰昭,拆城垣为环城路,拆县署为供县人活动休憩的中山公园,城池东南西北四个城门的名字却是一直沿用至今。从最初在土墙上植竹为城,到后来规模雄伟的砖石城池,“筠城”这一名称先后跨越了一千六多年历史,是为全县规模最大,跨越年代最长的建筑物之一。
参考资料
唐代诗圣杜甫之侄杜位于至德二年(757年)被贬新州新昌县(即今新兴县)为参军。其在新兴八景诗之第一景 “筠城旭日”中写道:“新州万竹绕为城,旭日穿林纳户明;寂寂门庭无吠犬,猗猗竹坞有啼莺;春雷动处龙孙长,朝露时凤尾轻;堪笑王公虚设险,德风化世自然清”。由此可见,唐朝时期的新兴县城,便已经遍植修竹。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载:新兴向无城,环种是竹,号城,其材可桁桷,篾可织,皮可丛物,土人制为琴样,以砺指甲,置于杂佩之中,用久微滑。以酸浆渍之,复涩如初。”由此可知,新兴古代是以筠竹为城,筠竹实为本地人俗称“勒竹”,筠城又号“竻城”。现在新兴还有勒竹、竹围等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