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初开,乾坤始奠,万物萌生,灵长渐进。猿类分化,古猿类人。寰球至第四纪,母系之人成群,食野果,啮腥臊,披树叶,衣兽皮,采猎有获则饱,得穴筑巢则安。后数世,母系群落为男性主宰,剽悍男性群落征并小系,形成部落。轩辕丘之部落联合并征并若干部族,战蚩尤,胜炎帝,北起涿鹿,横跨黄河长江,征至东海、黄海、渤海,而为其首领之轩辕,被拥为大酋长黄帝,为中华民族奠定了雏形。黄帝入雍,得周部落始祖后稷(今陕西武功人),教民种植畜养;南入荆,得西陵氏慧女雷氏,立为正妃,教民栽桑养蚕,缫织缝缀蔽体。于是农耕定居社会雏形奠基。后世传说上苍赐谷神后稷、衣神雷氏(即嫘祖亦称雷祖、先蚕)予黄帝耕织安民,以定天下。斯时,民安定而贡赋兴,铜、锡、玉帛、皮、墨等,岁必上贡。
西陵氏为何部落,嫘祖为何地何族人氏?文字所记最古之事,惟有传说,况资料极少,有文字记载乃四千年以后之事。据我国最早的地理学文献《书经?禹贡》载,夏禹治水,初奠山川,禹以冀为中州,冀之西分为荆、豫、梁、雍四州,冀之东分为兖、青、徐、扬四州。《禹贡》载:“荆及衡阳惟荆州(湖北南漳西南之荆山阳湖南衡山以南是荆州。)江汉朝宗于海(长江、汉水入海好像诸侯朝见天子一样),九江孔殷(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资水、湘水都合于洞庭湖,水势盛大),沱潜既道(长江的支流沱水、汉水的支流潜水已疏通),云土梦作义(音)(云土,泽名,中有土丘可耕种;梦,泽名,在江北侧,两个泽开始得到治理)。”夏禹所划荆州疆域独以疏通长江为标志,西陵为长江开口之地,处荆山之西南,巫山以东,其地广西陵峡周围数百里,此地人之群落以地名之,为西陵氏。正如黄帝起于轩辕丘为轩辕氏,以地名为姓氏耳。上古之世,长江尚未疏导。西陵峡羁锁五龙(长江上游五大支流),上下游水患尤甚。“洪水泡天”、“洪水济天”多患于此。近江峡数百里,洪水动辄淹没数月乃至经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惟峡之东北百余里之山丘利于人群居住。斯地即今之苟家垭区域,近西陵峡,通荆山北地。当时道途闭塞,无战乱之忧,处峡江东北之山丘,无水患之忧。其山陵有雷丘(雷公山)居住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猎种植果腹,养蚕缫织蔽体,雷氏中有慧女,缫丝缀缝出色,为轩辕所羡,娶为正妃,专事教民养蚕缫织,蔽体御寒。至此,黄帝令养蚕之民岁必以丝帛上贡。今之苟家垭上古时或为雷公丘、雷公山不可确知,然雷家冲其地今在近处。至于苟家垭之“苟”或说为“敬”,或说“敬”家分姓为“苟”、“文”两姓,另存原姓“敬”,现在此地仍存三姓。
上古之文明,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靠传说,传说传承了人类的习俗、崇拜、仪节等。苟家垭之养蚕史古远,养蚕习俗有上古之风,尤其祭祀蚕神之礼仪流传深远。养蚕人每年三祭。一是初祭,在怀孵蚕卵前举行。先是选身强力壮、已有生育之少妇孵蚕卵。清扫专用房间,用艾蒿烟熏,以雄黄调白酒口喷墙角,择吉日上供,在房内焚香三日祭蚕神,孵蚕妇净身静心,单身独居,避生人,避荤腥油烟,禁说“鼠”、“蝇”、“病”之类的字或音,禁忌很多,直待蚁蚕出,庄严气氛始得解除。二是大祭。每年时值春蚕大眠放食之前的夏历三月十五日(一说是蚕神生日,一说为蚕神升天之日),古时蚕农群聚雷丘(一说雷家冲)祭祀蚕神,祈祷丰收,后若干世,蚕农逐年集资,修成蚕神庙(一说财神庙),即雷祖庙。大祭之日,祭品除香烟酒果外,给神龛、神像披丝绸是必须的。主祭多为女性,或遇丰年,多有唱戏、玩灯之盛举。大祭形成了庙会,常常聚南漳、保康、东湖、当阳临县之民数以万计,祭至三日才散。三是末祭,为收茧缫丝、种蛾产卵之后。其时,家家户户杀鸡、烹腊肉、缫丝锅里煮盐鸡蛋,摆上供品作祭,请蚕卵入侵,送蚕神回天宫,举家入宴庆丰收。宴后,洗涤蚕具,并用艾蒿、柏枝、雄黄等烟薰后专屋收藏。此种郑重而广有影响祭祀蚕神之礼仪,西陵峡周围数百里区域唯有苟家垭有之。这一套完善祈祭蚕神之礼仪,苟无古远传说之传承,岂能传世!解放后,此礼仪早已打倒,然庙会依然热闹异常。
从以丝帛上贡而论,虽青州贡丝,徐州贡黑缯、黑经白纬缯,扬州贡贝纹锦,而独荆州贡玄玑组,四千多年前荆州丝织印染有成,与雷氏教化不无关系。从以丝帛交国课,以生丝贸易而论,西陵峡区无任何一地比苟家垭更早。就蚕丝弹性、韧度、光泽、柔滑度而言,西陵乃至九州,无任何一地之蚕丝比垭丝质地更优。雷氏为雷祖、蚕神、先蚕乃民间所奉,嫘祖为轩辕所赐,与后稷齐名。天下凡有桑蚕之地,皆应设庙祭祀嫘祖,然嫘祖故里究其实地,岂有他地合于苟家垭者也!
为什么说嫘祖是远安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乃黄帝正妃。也就是说,当海内外中华儿女无一例外地称黄帝是自家始祖的时候,也就应该明白华人无一例外的是嫘祖的子孙,嫘祖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母亲。
我们说嫘祖是远安人,有如下理由: 先从地域上看,据著名史学家顾吉刚主编出版的《传说中的中国地图》所示,古西陵就是当今以宜昌为中心的西陵山脉,西陵峡也因此而得名。而我县的苟家垭镇(现更名为荷花镇)就处于西陵山北部,属古西陵范围。既然嫘祖是西陵之女,那么,嫘祖就有可能出生在荷花镇。
再从丝绸文明发展的源流看,荷花镇桑蚕历史可谓非常悠久。荷花镇蚕丝声名卓著,史称“垭丝”,历来为皇室贡品。《湖北通史》上说,宋代以来,荷花镇周边地区乃至整个鄂西和川东的蚕丝均以“垭丝”命名,从而走出大三峡,以至远销英、法、印度、中东等地。由此可见,荷花镇的蚕丝在丝绸文化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毫无疑问,“垭丝“的产生及其中心地位的形成是大大早于文字记载的,完全是能够追溯到远古黄帝时代的。
其三从黄帝活动的区域看,黄帝很容易移驾荷花镇而临幸嫘祖。《史记》称: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远安人都明白,我县的地理位置恰恰就在荆山之阳,也就是荆山南麓。荆山与西陵山相交于沮水,光临荆山南麓的黄帝受不了南方的酷热,自然要向地方征收柔软凉爽的丝绸以取代粗糙的兽皮和麻布。在这种时候,发明丝绸的嫘祖名声当然会如雷贯耳,黄帝焉能无动于衷?焉能不亲自到苟家垭去会一会窈窕淑女?历史学家的研究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家王震中得出结论说,黄帝族在其较早时期,有一支南下到长江中游的宜昌地区,与西陵部落通婚。
民间相传,被视为“中华民族母亲”的轩辕帝正妃嫘祖就出生在望家村,轩辕帝迎娶嫘祖时曾在这里驻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传说中嫘祖生日,这一天,村民们都要赶往荷花镇嫘祖庙前大戏3天朝拜祭祀,千百年来历久不衰。嫘祖是植桑、养蚕、缫丝技术的发明者,望家村民至今保留着家家种桑养蚕的习惯,全村桑园面积有1200亩,这里出产的“垭丝”是闻名海内外的丝绸上品。
虽然如今对于嫘祖到底是哪里,仍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不过撇开这些口舌纷争,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地传承嫘祖文化,使之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香消玉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