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高唐王

历史

历史上的高唐王

历史上的高唐王
高唐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尧、舜、夏、商时代,高唐属兖州之域。西周时,文王分封诸侯,高唐被封为姬姓的用国。

清河国(东汉)
春秋时高唐属齐国西界,称高唐邑。秦朝时高唐属东郡。汉因秦制,划分郡、县,始置高唐县,隶属于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东汉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国。三国时,高唐属魏国冀州平原郡的侯国。西晋时,高唐县属冀州平原国。隋朝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唐贞观元年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五代十国时期,高唐县名多次改变,但仍属博州。宋朝高唐属河北东路博州。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称高唐州,直属中书省。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唐称州,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清初,仍属东昌府,雍正八年升为直属州,辖禹城、临邑、平原、陵县。雍正十二年复归东昌府。
细数历史,只有元明两代有高唐王的藩封。
元代的王分六等,第一等金印兽钮王,第二等金印螭钮王,第三等金印驼钮王,第四等金镀银印驼钮王,第五等金镀银印龟钮王,第六等银印龟钮王。高唐王为金印驼纽王。第一位得此封号者是前文中提到的阔里吉思的曾祖父、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早年成吉思汗征战草原统一各部落时,当时相互为敌的两个部落即蒙古部和乃蛮部,都希望和强大的汪古部结盟以壮大力量。而汪古部当时的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拒绝了乃蛮部的邀请,杀了他们派来的使者,送人头给成吉思汗表示与其结盟的诚意;并接受了成吉思汗的赐婚,即迎娶了成吉思汗的第三个女儿阿里赫,并且先期出兵一举平定了乃蛮部,不料在胜利班师回来的时候被部下叛将所杀,长子不颜昔班同时遇难。其妻阿里赫携幼子孛要合与侄子镇国四处逃难。成吉思汗平定云中后“感其德,折箭为誓:‘异日吾有天下不报汝之功,天实鉴之’”,于是“赐予甚厚,乃追封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为高唐王,谥忠武,阿里赫为高唐王妃,以其子孛要合尚幼,先封其侄镇国为北平王”,并且“许以联姻,世世勿绝”。
从此汪古部的首领世世与蒙古上层贵族通婚:比如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儿子孛要合,娶阿剌海别吉公主为妻,至元六年(1270年)封高唐武毅王,领高唐、夏津、武城,后加赠宣忠协力翊卫果毅功臣、太傅、仪同三司、上柱国、驸马都尉。公主阿剌海别吉追封皇祖姑齐国大长公主。元平章事、高唐人闫复在《驸马高唐忠毅王碑》中这样评价阿剌海别吉:“公主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 孛要合的长子君不花,娶定宗长女叶里迷失公主为妻,后来死于合州城下军中;次子爱不花(即阔里吉思之父)封高唐武襄王,娶世祖季女月烈公主为妻,墓主阔里吉思本人娶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的女儿忽答迭迷失公主为妻,继室是忽必烈次孙元成宗贴木儿的女儿爱牙迷失公主。而汪古部部落也从此成为蒙古部军政的主要支柱,人称蒙古四子部之一。
阔里吉思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性格刚毅、文武双全。“性勇毅、习武事、尤笃儒术,筑万卷堂於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终日不倦”,并且在“北边为庙以祀孔子,表贺圣节,独用汉文”。文才武功都很出众,与一般蒙古贵族的纨绔子弟是天壤之别,在元代贵族中独树一帜。 他深受皇帝宠爱,少年时就身任甘肃平章、征东行省平章等要职。他连娶两个公主,更是当时独一无二:先娶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的女儿忽答迭迷失公主,继室是忽必烈次孙元成宗贴木儿的女儿爱牙迷失公主,梳妆楼中主墓室左右两室发掘的女性尸骨应该就是这两位公主。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潮州被浮后,押送大都路上曾作《宿高唐州》一诗:“早发东阿县,暮宿高唐州。哲人达几微,志士怀隐忧。山河已历历,天地空悠悠。孤馆一夜宿,北风吹白头”。《文天祥全集》卷十七《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中有一段记载:(文天祥)欧阳夫人被虏后,即到燕都,与二女皆留东宫,服道冠裳,日诵道经。后随公主下嫁驸马高唐王,居大同路丰州栖真观。”这位高唐王即阔里吉思。
公元1297年,阔里吉思仅率精骑一千余人与叛王也不干数万大军交战,“时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阔里吉思曰:‘当暑得风,天赞我也。’策马赴战,大杀其众,也不干以数骑遁去。阔里吉思身中三矢,断其发。凯还,诏赐黄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从此威震朝野。 成宗皇帝即位后,阔里吉思袭父高唐王爵位。叛王察合台的后代笃哇侵扰西北,阔里吉思再三请命前往平叛,于伯牙思之地再次以少胜多、大败叛军,俘虏敌将卒数百人。第二年秋天,诸将合议,都认为敌人不可能在冬天进攻,惟独他严阵以待,果然敌人大举进攻,阔里吉思三战三胜。于是“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阔里吉思被俘之后,叛王笃哇“爱其才,欲降之”,想把女儿嫁给他,并让他“执掌兵权,以为前部”,阔里吉思毅然严词拒绝:“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慷慨激昂,“敌不敢逼”。
成宗皇帝派其家臣阿昔思特使敌境,他“一见辄问两宫安否,次问嗣子何如”,最后说:“回报陛下,说我为国捐躯了”便一言不发。后来笃哇见诱降不成;并且与海都联军越过金山(今阿尔泰山)入侵时,被元军击败,笃哇膝上中箭瘫痪;而且阔里吉思“夺马欲回奔元军”;心中恼怒,便将他杀害在卜罗的荒远之地,就地埋葬。阔里吉思死后,大德二年(1298年)追封高唐忠献王,加赠推忠宣力崇文守正亮节保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驸马都尉,后改封赵王。其子术安年幼,由阔里吉思的弟弟术忽难继高唐王位,“术忽难才识英伟,教养术安过于己子”。
术安长大后,术忽难让位术安,术安即位后首先奏请皇帝要把先父阔里吉思的尸体运回汪古部,“帝嗟悼久之,曰:“术安孝子也”,于是命重臣十九人抬棺,精骑五百护卫,将阔里吉思的尸体从卜罗护送回汪古部的封地。据说“奠告启视,尸体栩栩如生,帝惊为天人,建楼以纪念之”,把他葬在狼尾山脚、闪电河畔。因为他的棺是由一截完整的红松木凿出,他的椁是由一排排红松树桩围成,所以当地人将“树桩”作为其墓上建筑物的名称,后来谐音为“梳妆”楼。这就是“梳妆楼”名称的来历。
元亡明兴,自太祖朱元璋开国,明王朝就有“天子之众子必封为王,诸王之众子必封郡王,世世相传”的定制。企图以此来保障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有明一代先后分封过两支高唐王,一为德王系,一为衡王系。
第一代德王朱见潾是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天顺元年(1457)受封,初建藩德州,以德州地方贫瘠,改济南。建王府于济南城内。成化二年(1466)就藩济南府。正德十二年(1517)薨,谥号庄王。第二代德王朱祐榕是德庄王朱见潾嫡二子,正德十六年(1521)袭封德王,嘉靖十八年(1539)薨。谥号懿王,史称德懿王。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封德懿王朱祐榕子朱厚烘为高唐王。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朱厚???薨,谥“悼僖王”,无子,德王系高唐国除。
1998年济南历下区姚家镇窑头村在修建学校时发现一座明代墓葬。该墓葬位于燕翅山南的山腰上,发现时已经被破坏,经考古人员的抢救性发掘,认定此墓为明代济南郡王高唐王及王妃的合葬墓。高唐王朱厚?为德懿王朱祐榕第四子。生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卒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谥:悼僖王。高唐王一共活了16年,在其14岁时,李氏嫁与他并册封为王妃,那时高唐王已病入膏肓。婚后仅5个月,年轻的小王爷就薨逝,而李氏则“幽贤贞惠”,“谨守王规”,“冰清玉洁”,寡居44年,方“以疾终于正寝”,与高唐王合葬于此。

大明宗室高唐悼僖王圹志铭
另一支衡王系第一代高唐王名为朱厚煐,其父朱祐楎是宪宗朱见深第七子。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被封为衡王,1499年(弘治十三年)就藩青州。朱厚煐字明甫,号清慎子,晚号岱翁,为朱佑楎庶第四子,其册封时间有多种说法,《明史·诸王世表》作嘉靖八年,《青州府志》作嘉靖九年,清乾隆《高唐州续志》作嘉靖中,民国《高唐县志稿》作嘉靖二十六年。万历十一年去世,谥端裕,葬于临朐县龙山之原(今青州市弥河镇上院村)。
《明史·诸王传》高唐王朱厚煐:“高唐王厚煐、齐东王厚炳皆以博学笃行闻。嘉靖中,赐敕奖谕者再。”
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三十八:嘉靖二十七年戊申七月,衡府高唐王朱厚煐、齐东王朱厚炳有孝行,衡王朱厚燆与山东抚按官各疏以闻,诏有司礼奖励之。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二《封建传·敕赐褒谕》曰:“高唐、齐东二王,近该衡王及山东抚按官各奏,称王兄弟二人天性孝友,乐善好学,守礼如一,克笃人所难及之行。所司会勘,先后无异,良可嘉尚。兹特差官降敕奖励,王宜益敦善行,以永终誉,用为宗室之光,顾不伟欤?钦哉。故谕。”至于他们的具体事迹,嘉靖时曾在山东为官的潘滋《浮槎集》卷六有《高唐、齐东二王贤孝颂》一文,有所提及:
衡恭王,宪皇帝之子也,封于青,实以贤闻于诸藩。高唐、齐东二王守其家教,笃于孝友,盖世济其美者。恭王之薨,二王含哀茹荼,饬之以敬,足不入于宫,肉不登于俎者三年。及居恭王妃沈氏之丧,亦如之。平生未尝见其疾颜遽色,惟肆志于翰墨,篆隶杂书皆入神品。兄弟恂恂自为师友,禄米之入,不言多寡,休戚相视,如在其身。《书》称君陈,《诗》述王季,《孟子》言滕文居丧,自三代战国以还,盖仅见耳。于是輶车使者行郡国上其事,天子赐敕书,遣中翰褒之。有“能人所不能”之语。以贤孝旌其堂,以金帛重其赉。某为守臣,五年于青,知王之德,独稔以深,不自猥陋,取君陈状杜之义,为颂以献。其词曰:
于惟君陈,令德孝恭。往慎乃司,作尹于东。惟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克顺克比。惟弘丕训,有济有容。施于有政,下民同风。乃眷西顾,其德靡悔。世德作求,以笃周祜。匪伊试剑,匪伊驰马。是饘是粥,予从光祖。长枕斯粲,大衾有烂。予怀二人,谁与共旦。令问宣昭,福禄来降。四方是维,盘石之宗。载锡之光,载好其音。再拜陨越,王臣下临。
朱厚煐、朱厚炳兄弟,还都以善篆闻名。嘉靖三十五年“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以山东按察司副使,分巡青州道,与二人交往,曾索其篆书。《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髙唐篆笔最为淳整,其弟齐东王,尤有法,尝贻余两扇而失之,以为恨。”同书卷一百五十四:“吾向游青州,有髙唐、齐东二王者,深于玉箸及大小篆,皆名笔也。”清代弘历《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二十:“髙唐王、齐东王,俱逸其名,王世贞云,二王深于玉箸及大小篆。”其实二王之名何尝逸哉。另,朱厚煐著有《琴谱》一卷,《事亲述见》十一卷。康熙《益都县志·艺文》、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皆著录之。
朱厚煐子朱载墀先卒,追谥高唐恭和王。万历十六年(1588),朱厚煐孙朱翊镶袭封高唐王,万历四十年(1612)薨。朱翊镶子朱常泽于万历 四十六年(1618)袭封,明亡后不知所终。
元明两朝所封的高唐王仅仅是个封号,各位王爷并没有真正到高唐就藩,所以既没有留下高唐王府,也没有高唐王陵。倒是元至元七年,高唐武毅王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之孙忽都纳被封为高唐州达鲁花赤,世镇高唐。而且干的还不错,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冬十月癸巳,大司农臣言:“高唐州达鲁花赤忽都纳、州尹张廷瑞、同知陈思济劝课有效,河南府陕县尹王仔怠于劝课,宜加黜陟,以示劝惩。”